粟裕做了一件毛澤東都沒敢做的大事!

[ 歷史故事 ]

早在紅軍反“圍剿”時期,粟裕就認識到:“軍事指揮員應該懂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個指揮員對戰略問題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頭腦,才能運籌自如地指揮作戰。”在解放戰爭中,他進一步指出:“作為一個戰役指揮員,在即將執行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時,應當結合戰爭的全域性進行思考,從全域性上考慮得失利弊,把全域性和區域性很好地聯絡起來。”曾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則回憶道:“他給我印象最深、教育最大的就是他總是從全域性出發,從黨的最大利益出發;緊密結合本地區的實際,考慮完成任務的最佳方案。”正是站在全域性和戰略的高度,粟裕提出了幾次戰略性建議,主要的三次建議分別發生在解放戰爭戰略防禦、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階段,都極大地影響了解放戰爭的程序。

前面提到粟裕在解放戰爭初期力主在蘇中內線殲敵,除了公心可鑑,更表現了他獨具慧眼的戰略眼光,這集中體現在月日和日電報中。如南戰鬥後,海安成為雙方爭奪焦點,鑑於天長和盱眙難保,粟裕請求將淮南第五旅東調至蘇中參戰,但陳毅表示反對,並向中央軍委建議“粟部亦宜逐步向西轉移”。海安保衛戰後,粟裕再次向中央軍委“要兵”(淮南主力),此電顯示了他非凡的戰略眼光:“我各戰略區除在戰略上應互相配合外,在戰役上似不應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實上也很難做到),而在單獨作戰,以自己力量解決當面敵人,否則會影響到另一戰略區之機動。”陳毅再次反對,仍建議“粟部迅速西調”。面對粟裕和陳毅的爭論,中央軍委未能及時做出決議,兵力不足的粟裕只好在予敵重大殺傷後放棄海安。李堡戰鬥結束後,粟裕於月日致電中央軍委,對歷次爭論進行了總結:

“戰爭初期,各主要作戰方向,應充分利用內線殲敵的有利條件,哪裡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裡打仗,各戰區之間有戰略性的配合,不宜過早作戰役性的配合;如果急於戰役性的配合,我軍兵力作更大的集中,則敵人的兵力也將隨之作更大的集中,對各個殲敵不利。在兵力敵優我劣的情況下,過早地進行大會戰,我們是難以有勝利的把握的。在戰爭初期,我軍兵力應該隨著敵我力量的消長,我軍指揮藝術的提高和戰局向我解放區縱深發展而逐步集中,由一次殲敵一個旅,逐步集中兵力發展到一次殲敵幾個旅,這樣比較有利。”

這些極像毛澤東語氣的話居然出自一個戰區指揮員筆下,實屬難得。從粟裕的多封電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如“整個戰局”、“戰略”、“戰役”、“內線”、“外線”等關鍵性字眼。蘇中戰役勝利結束後,中央軍委再次推遲了出擊外線時間,直到年月才最終明確了內線殲敵的戰略方針,並指出“轉入外線之時間,現亦不必顧慮。”可見,從年月日決定外線出擊到年月改為內線殲敵,中央軍委用了整整八個月時間!粟裕的戰略性建議和成功的戰爭實踐對中央軍委確立解放戰爭初期正確的戰爭指導方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粟裕的第二次戰略性建議是解放軍“問鼎中原”的關鍵。

年底,解放軍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後,敵我雙方相持不下,“你打不過來,我也打不過去”。為打破僵局,毛澤東於月日提出了分兵渡江計劃,準備實行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後第二個戰略躍進。年月日後,毛澤東收到粟裕電報,該電認為應當在江北打幾個大的殲滅戰後視情而動。粟裕並未明確反對分兵渡江,但他集中三路軍,忽分忽集,合力殲敵的建議顯然包含了取消分兵渡江的思想。

毛澤東與陳毅面商後,仍然堅持己見,於月日致電粟裕,要他率第、、三個縱隊渡江,在湘贛浙閩諸省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迫使蔣介石從中原調動個旅中的-個旅回防江南,並要粟裕“熟籌見覆”。中央軍委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在蔣介石的後院放幾把火,迫使其調動軍隊回防江南,以減輕中原戰場,特別是大別山劉鄧大軍的巨大壓力。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有三點。一是毛澤東已經定下分兵渡江的決心,他甚至在給陳毅的手令中明令組建東南野戰軍,還詳細規定了該軍的組織領導。二是對“熟籌見覆”的正確理解。毛澤東要粟裕“熟籌見覆”的並不是要不要渡江,而是在必須渡江的前提下就渡江的時間和地點詢問粟裕的意見。第三,中央軍委月日電錶明粟裕月日的建議未被採納。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申述原見,是需要一定勇氣的。

但粟裕還是於月日再次致電中央堅持原議,中央軍委次日即覆電堅持渡江。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中央軍委上一次覆電間隔了五天,這一次覆電卻只間隔了一天,可見渡江決心勢難扭轉。有異議的粟裕該何去何從?他請求讓渡江縱隊休整一段時間,為渡江做好充分準備,實際上也想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再思考。深思熟慮之後,粟裕還是認為不過江,在中原地區打大殲滅戰為好,但他又怕自己的“一孔之見”干擾了中央軍委的決心,沒有上報。

粟裕一度稱自己的建議為“管見”,實際上,這是他站在高處的“遠見”,正如他在回憶當時的心境時所說:“作為一個戰役指揮員,在即將執行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時,應當結合戰爭的全域性進行思考,從全域性上考慮得失利弊,把區域性和全域性很好地聯絡起來。”

月初,陳毅回到濮陽,粟裕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向他作了彙報,陳毅大為吃驚。經過多次深入交換意見,陳毅支援粟裕將建議上報中央軍委。月日,粟裕終將該電發出,第四次建議在中原打大仗。這封電報篇幅長達三千字(在粟裕電文中極少),證據充分,說理透徹,更有粟裕自己的戰爭實踐經驗。看到電報,毛澤東也猶豫了,權衡了三天也無法拍板,於是通知陳毅和粟裕去西柏坡面議。

毛澤東最後接受了粟裕的建議,同時也規定,如果華野和中野無法粉碎國民黨軍在中原的防禦體系,華野一兵團仍要立即渡江南下。豫東戰役勝利結束後,中央軍委於月日才明確改變了渡江計劃;濟南戰役勝利後,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做出“人民解放軍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的決策。

將“小淮海戰役”發展為“大淮海戰役”的第三次建議對解放戰爭程序影響巨大,它充分體現了粟裕從全國戰略全域性出發,在江北大量殲敵,為日後渡江作戰減輕負擔的指導思想。

年月日晨,濟南尚未完全攻下,粟裕就提出了“小淮海戰役”的建議,不過,這還僅僅是一場華野的“獨角戲”。粟裕的主旨是攻敵打援,而且重在打援。按照他的部署,華野部隊將分成兩部,分兩步走:第一步以少部兵力攻佔兩淮,以主力準備截殲由徐州及隴海路東段南援之敵;第二步敵若不援則乘機攻佔海州和連雲港。雖然“小淮海戰役”規模不大,但仍然體現了粟裕深遠的戰略眼光:“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

中央軍委於月日覆電表示贊同,並增加了殲滅黃伯韜兵團的戰役目標,將“兩步走”發展為“三步走”,使“小淮海戰役”成為“中淮海戰役”。月日,“中淮海戰役”打響後,海州之敵迅速向西靠攏。日,黃伯韜兵團還未就殲,粟裕即向中央軍建議將“中淮海戰役”進一步發展為“大淮海戰役”:殲滅黃兵團後,放棄“中淮海戰役”原定的後兩個作戰目標,主力西向,進擊徐(州)蚌(埠)線,包圍並殲滅徐州之敵。

可見,“大淮海戰役”的目標與“小淮海戰役”已經大相徑庭,是把中原的“幾口飯一口吃下去”。如果這一目標能夠順利實現,不但將使中原局勢徹底改善,全國解放戰爭的全域性也必將大為改觀,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粟裕之所以敢下這個決心,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正如他在日的電文開頭所說:“近來全國戰場的不斷勝利,尤其是東北的偉大勝利與完全解放,促成戰局的急劇大變化。”顯而易見,粟裕提出“大淮海戰役”是以全國戰略全域性為出發點考慮的。“大淮海戰役”截斷徐蚌線和遼瀋戰役攻佔錦州有異曲同工之妙。

毛澤東提出攻佔錦州關門打狗,但他並未提出截斷徐蚌鐵路,進行南線決戰,這是因為遼瀋戰役中,四野兵力超過東北國民黨軍,所以毛澤東敢下這個戰略決心。淮海戰役中,華野和中野加在一起不過萬,要面對的卻是萬國民黨軍,所以連毛澤東也不敢吃這口“夾生飯”。毛澤東沒敢下的決心,粟裕卻敢下,真是膽過姜維。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