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歲就繼承皇位,年號萬曆,在位長達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由於萬曆小皇帝年齡比較小,按照慣例,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歷史證明,李太后是比較開明的領導者,她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顧命大臣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這次改革使大明的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
朱翊鈞在張居正去世後開始親政,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每天治理朝政十餘個小時。他認真調查經濟改革的各項情況,積極吸取經驗教訓,廢黜考成法等改革中弊政,安撫流民,減少徭稅,大大減緩社會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在萬曆十三年的時候,北京發生了旱災,朱翊鈞親自步行至天壇祈雨。再加上生活比較節儉,大有勤勉
在處理國事上,萬曆皇帝曾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此三舉出兵鞏固了漢家疆土。一度出現大明中興的局面。
然而,萬曆皇帝在執政後期,驕傲自得,只滿足於現狀,荒於政事,加上顧命大臣張居正的過世,朝堂上再也沒有像張居正這樣可以督導國本等問題的人了,萬曆皇帝逐漸開始倦於朝政。作為一個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小皇帝,沉湎於酒色往往是預料中的事情。歷史記載,萬曆十年三月,朱翊鈞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嬪”。更嚴重的是,神宗在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弄小太監。當時宮中有個長得很俊的太監,就是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號稱“十俊”。
之後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萬曆十七年,朱翊鈞開始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自此萬曆皇帝再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透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這就造成了太監舞弄權利,隨意矯發皇帝詔令的可怕結果。
除此之外,萬曆皇帝也極度愛財,他親政後,就派兵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還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
在處理張居正的問題上,萬曆皇帝可以說是心狠毒辣。雖然張居正一家,已經被抄家。但張府人口,尤其是一些老弱婦孺因為來不及退出被封閉於張府,造成直接餓死十餘口的慘狀。張居正歲的老母還是在首輔大學士申時行的請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頃田地。張居正恐怕生前絕對不能想到,他死後竟然會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無情的懲處。朱翊鈞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態度轉變是他長久處於張居正約束下的發洩,同樣也是自己開始親政的基礎,推倒張居正,也就樹立了皇帝自己的權威。
自張居正死後,萬曆開始透過向各地徵收礦稅銀的方式,增加國家的財政基金。在此以前,內庫主要收入為金花銀,即依靠南直隸地區的田賦。不過內庫所有收支最終仍由戶部負責,並對皇帝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干預和管理。礦稅銀除補貼內帑用於宮廷膳食以外,更多則用於國家開支,尤其是邊鎮用錢。眼睛賊利的萬曆皇帝也不是吃素的,釋出招令在各地徵收礦稅銀,以此來增加國家收入。造成了全國各地的礦業一度停產,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在萬曆皇帝晚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上朝的次數越來越少。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覆,似乎更不感興趣了。
在朝堂之上,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正如梁啟超說,明末的黨爭,就好像兩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這樣的惡果,未嘗不是由朱翊鈞的荒怠造成的。
萬曆四十八年(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鈞崩,終年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