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朋友一說到閹黨,就認為都是太監組成的。所以,才叫閹黨的嗎?我告訴大家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閹黨的核心與領袖的確是太監,但其成員包括了文臣與武將。如劉謹時的大學士焦芳、劉宇兵部尚書曹元錦等他們都是閹黨成員。總不能說,為了加入閹黨他們都得自宮當太監吧?以明代宦官的政治勢力,一直對大明影響深遠。
在明初朱元璋時代,為避免前朝宦官擾亂朝綱之事重演。朱元璋下令嚴禁宦官干政,為此他不惜殺了大批宦官來防止。可以說,在明太祖時閹人是沒什麼權力的。但到了明成祖朱棣時,轉機來了。因為朱棣得位不正,所以有人反對他。於是他便設立了新的特務機構來鎮壓反對勢力,新機構叫東揖事廠。朱棣覺得宦官是家奴只為皇帝服務,所以更加忠誠可靠。而且閹人沒有後代就沒有後顧之憂,他便讓宦官掌管。這便是赫赫有名的東廠了。至宦官掌管特務機關後,便等於解除權力禁錮。之後,以宦官為首的政治勢力便出現在了大明的天下。
大明近三百年天下,就出現了王振、汪直、劉謹、魏忠賢等權傾朝野的大太監。他們都一樣的權傾朝野深受皇帝的寵信,也都一樣的臭名昭著。這其中,即有文官勢力的抹黑更有他們因身體上的殘疾而出現的性格扭曲。明代宦官之所以能如此權炳在握,甚至能夠代替內閣管理天下。如劉謹時的八虎,就完全代替了內閣行使相權而且天下還能正常的執行下去。這便是因為司禮監的設立,可以說司禮監是太監的內閣。
明朝初年,太監識字被嚴格禁止,但明宣宗設定了太監學堂,鼓勵太監識字,於是凡皇帝口述命令,例由秉筆太監用硃筆記錄,再交內閣撰擬詔諭並由六部校對頒發,其實是為了讓司禮監的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利。但自明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以後,司禮監遂專掌機密,批閱章奏,實權在內閣首輔之上。正是因為有了司禮監,明代閹黨才可如此的權傾朝野。而這一切與一位大太監王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王振是英宗時代的大太監,他深受明英宗的寵信。但是也正是他,才導致明朝土木堡慘敗。二十萬大軍被舛殺,連英宗也被瓦喇俘虜王振也被大將樊忠所殺。雖然最後明軍在於謙帶領下獲勝了,但這戰帶來的傷害之深。不但使大明從拓張上升期變成了保守下降期。更重要的是,這戰大明的武將勳貴幾近消亡。導致明代文武勢力天平傾斜,文官勢力開始一家獨大武將勢力一蹶不振。此後明代皇帝,為防止文臣一家獨大不得大力起用宦官來抗衡。正是成也宦官,敗也宦官。明代宦官中即有鄭和、馮保這樣的,對國有利功勳卓越的好太監。也有像王振、劉謹這樣禍國殃民的死太監。而更多的是,像魏忠賢這樣的功過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