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蔡京之義子蔡蘊點了兩淮巡鹽御史,在趕赴揚州就任的途中,在西門府中停留。西門慶為了巴結蔡御史,專門留宿西門府,並安排妓女董嬌兒、韓金釧兒二人陪侍。兩位妓女從後門悄悄過來,這蔡御史一番謙讓後,攜二妓女之手進入軒內,並對西門慶題詩相贈。
然後又下了一回棋,飲了一回酒,留下了雅號“薇仙”的董嬌兒。當晚,蔡御史又給董嬌兒的湘妃竹泥金扇面上題詩一首:
小院閒庭寂不譁,一池月上浸窗紗。
邂逅相逢天未晚,紫薇郎對紫薇花。
真是風雅得緊。一宿無話之後,蔡御史賞了董嬌兒一兩銀子。西門慶知道後笑道:“文職的營生,他哪裡有大錢與你,這個就是上上籤了。”然後又補上五錢銀子。
一場性賄賂,就在風雅中結束了。
我們不凡再來回味一下這場性賄賂的經過。
這天,西門慶叫了兩個妓女答應蔡御史,背後和她們開玩笑:“他南人的營生,好的是南風,你每休要扭手扭腳的。”所謂南風,即是男風,所謂“後庭花”也。說得如此露骨,而且就當著自己妻子的面,就連兩個久慣牢成的妓女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起來。從西門慶和妓女、蔡御史、宋御史一層近似一層的談話方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語言不僅為了交流,而且也為了劃分和標誌清晰的社會團體和階級。蔡御史見到二妓,“欲進不能、欲退不捨”。先問二妓叫什麼名字,又問:“你二人有號沒有?”董嬌兒道:“小的無名娟妓,那討號來?”蔡御史道:“你等休要太謙。”“問至再三、韓金釧方說:‘小的號玉卿。’董嬌兒道:‘小的賤號薇仙。’蔡御史一聞薇仙二字,心中甚喜,遂留意在懷。”這一段,我們必須對比第三十六回,西門慶第一次見蔡狀元時,安進士問“敢問賢公尊號?”西門慶道:“在下卑官武職,何得號稱?”“詢之再三、方言:‘賤號四泉。”’兩段話,如出一轍,則西門慶被喻為何等人物,自不待言。
蔡御史不管多麼腐敗而無文,終還是出身書生。海鹽子弟在酒案上唱曲,蔡御史吩咐唱《漁家傲》,詞話本錄有曲詞,其中道:“滿目黃花初綻,怪淵明怎不回還?交人盼得眼睛穿。冤家怎不行方便?”就在唱此曲之前,西門慶問蔡御史到家停留多久,老母安否,蔡氏答以:“老母倒也安,學生在家,不覺巷再半載。”西門慶問老母不問老父,令我們聯想到這位蔡御史曾拜認了蔡京作乾爹,而他點的曲子,則傳達出他思念美人--不是老母--的心情。可笑處在於陶淵明與冤家並列耳。後來酒宴將終,子弟又唱了一曲《下山虎》,尾聲道:“蒼天若肯行方便,早遣情人到枕邊,免使書生獨自眠。”再次將蔡御史的心思點出。正因如此,見到兩個妓女才又驚又喜,感激西門慶不置也。
蔡御史對於文字元號的愛好完全統治了他對人物的鑑別,也就是說:表面文章比實際內容更重要:兩個妓女當中,只因為董嬌兒有一個令他喜歡的別號“薇仙”,他便動意於彼。“韓金釧見他一手拉著董嬌兒,知局,就往後邊去了”。--蔡御史一直在“與西門慶握手相語”,等讀到他拉著董嬌兒,才知道原來他是一手拉著一個也,西門慶與妓女的對應關係寫得如此明顯,可發一笑。又金釧回到上房裡,月娘問她:“你怎的不陪他睡,來了?”韓金釧笑道:“他留下董嬌兒了,我不來,只管在那裡做甚麼?”月娘之愚鈍如見。
就寢之前,董嬌兒請蔡御史在她手裡拿著的一把“湘妃竹泥金面扇兒”上題詩,扇子上面“水墨畫著一種湘蘭平溪流水”,湘妃、湘蘭,都令人想到《楚辭》意境,然而此情此景,似乎與楚騷差距甚遠。蔡狀元為嬌兒題詩--“小院閒庭寂不譁,一池月上浸窗紗。邂逅相逢天未晚,紫薇郎對紫薇花”--最後一句又剝削了白居易《紫薇花》詩的最後一句:“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然而白居易寫黃昏獨坐,紫薇花也真是紫薇花,不像蔡御史的紫薇花原是一個號薇仙的清河妓女也。此外,紫薇郎是唐朝時中書舍人的別稱,蔡狀元現做著兩淮巡鹽御史,哪裡是什麼紫薇郎,不過急中生智顛倒古人的詩句來趁韻罷了。此外,在此之前,蔡御史一直對西門慶說:“夜深了,不勝酒力。”這當然可能是蔡御史急不可待要和嬌兒一起歸寢安歇的託辭,但對照詩中的“天未晚”三字,覺得相當可笑。總之,本回中的一切,無不名不副實,表裡不一。再看蔡狀元為翡翠軒裡面題了一首律詩,是那種極為平常的、開啟任何宋元明清詩人的集子都可以找得到的那種即席應景詩,其中第二聯道:“雨過書童開藥圃,風回仙子步花臺。”風雨何在?藥圃何謂?正因為我們熟知書童、董嬌兒、韓金釧、西門慶、蔡御史乃何等人物,翡翠軒是何等所在,我們讀了蔡御史的詩,不免會覺得有些不寒而慄。因為作者要告訴我們:在這首律詩的傳統意象、陳詞濫調之下,掩藏著一個多麼散文化的世界。再比如西門慶和蔡狀元的對話:“與昔日東山之遊,又何異乎?”“恐我不如安石之才、而君有王右軍之高致矣!”--把典故的使用與現實中的市井庸俗之間的錯落參差諷刺備至。不過西門慶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上一回中,居然讀不懂來保抄回的邸報),卻知道謝安攜妓作東山之遊的典故--他的知識很可能來自詞曲戲文(就像應伯爵在第二十回裡面冒出一個“只當孟浩然踏雪尋梅、望他[指桂姐]望去”一樣,而《孟浩然踏雪尋梅》是一出明朝的雜劇);現代人儘管讀書識字,卻很少人能知道謝安石、王右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