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的五大謎團

[ 歷史故事 ]

年月日年月日(一說年月日),八路軍在華北進行了一次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給研究者留下了不少難以解開的謎。

謎之一:八路軍為什麼會進行大兵團作戰

百團大戰之前,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一直以小規模的游擊戰著稱。為什麼到年八路軍會發動大兵團作戰的百團大戰呢?

首先,是為了遏制險惡的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

年,日本急於將侵華戰爭告一階段,以集結更多的兵力南下,奪取英法在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為此,日軍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汪精衛政權。一方面扶植汪精衛偽政權,加緊與蔣介石政權“和談”;另一方面在桂南、粵北、河套、鄂北、鄂西發動新的攻勢,對重慶進行持續半年多的大轟炸,並揚言要攻打重慶、昆明、西安……

中共極其擔憂蔣、汪“統一投降、統一反共(毛澤東年月日語)”、“中日聯合‘剿共’(毛澤東年月日語)”,希望透過八路軍的英勇抗戰事蹟激勵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

其次,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

至年夏,日軍在華北地區建立了餘個據點、萬多個碉堡、餘公里鐵路、萬餘公里公路。這種嚴密而便捷的軍事網路,使兵力有限的日軍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把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因此,劉伯承把日軍的上述部署稱之為“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

由於日軍的據點相互呼應,要打破這種“囚籠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區發起攻擊,而必須在比較廣闊的地區同時發起攻擊。

再次,八路軍的隊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年月日,八路軍總部公開宣佈:抗戰以來,八路軍正規部隊已由年前的萬多人發展到萬人,創造了包括將近億人口的解放區和游擊區。八路軍總部還於年月日公佈:年來八路軍收復縣城座,斃、傷、俘敵偽萬人。抗擊的日軍達萬,佔侵華日軍總人數的%,並抗擊了全部偽軍。

八路軍的實力還在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中得到了體現。年冬季和年春,八路軍對頑固派的進攻進行了自衛反擊,閻錫山的晉軍因此而遭受重創,朱懷冰的第九十七軍基本被殲滅,石友三的第六十九軍大部被殲。彭德懷認為,“在打了反磨擦戰役之後,必須打反日的百團大戰,表示我們是為了抗日才反磨擦的。這才能爭取廣大的中間勢力。” 

謎之二:為什麼沒有中央軍委的批示

年月日,由朱德、彭德懷、左權聯名簽署的破擊正太鐵路的《戰役預備命令》下發給聶榮臻、賀龍、關嚮應、劉伯承、鄧小平,並報中央軍委。

那麼,為什麼又未見中央軍委的批示呢?

毛澤東在年月撰寫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寫道:“……干涉到下級的具體事項,例如戰役戰鬥的具體部署等等,同樣是有害的。因為這些具體事項,必須按照隨時變化隨地不同的具體情況去做,而這些具體情況,是離得很遠的上級機關無從知道的。這就是戰役和戰鬥的分散指揮原則。”

具體到百團大戰,聶榮臻說:“破襲正太路,或者破襲平漢路,這是游擊戰爭中經常搞的事情。可以說,這是我們的一種日常工作,不涉及什麼戰略問題。這樣的作戰計劃,軍委是不會反對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朱、彭、左月日下達的《戰役預備命令》已經是“命令”,表明當時並沒有必須經過中央軍委批准後才能組織這種戰役的程式。

必須指出的還有,百團大戰在當時是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正式肯定的。

中共中央書記處曾於年月日釋出《中央關於擊敵和友的軍事行動總方針的指示》,要求華北“應擴大百團戰役行動”,山東和華中地區“應仿照華北百團大戰先例”,“組織一次至幾次有計劃的大規模的對敵進攻行動”。

年月日月日,延安各界連續舉行兩次大規模的群眾集會,隆重慶祝百團大戰的勝利。中央軍委副主席王稼祥在月日的集會上發表了《慶祝百團大戰的勝利》的講話。毛澤東出席了月日的集會。

年月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從延安致電彭德懷:“百團大戰對外不要宣告結束,蔣介石正發動反共高潮,我們尚須利用百團大戰的聲勢去反對他。”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