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歎服的十大高招
一、
但葫蘆島守軍指揮第兵團司令官侯鏡如對蔣介石早有不滿,拒絕到任指揮,而瀋陽廖耀湘兵團也畏懼被解放軍包圍而遲延出擊。在蔣介石親自督戰下,葫蘆島國軍向錦州開進,但被共產黨阻擊在塔山一帶,無法前進。
二、
三、中共中央軍委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在各解放區軍民的策應和後面兩路大軍的配合下,採取無後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樣式,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建立了大塊革命根據地,威脅其首都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獨特的戰略進攻樣式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給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加速了全國解放的程序。
四、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澤東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五、年至年,井岡山紅軍在毛澤東和朱德領導、指揮下先後進行了多次針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圍剿。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三次較大規模的反圍剿——第一次反圍剿、第二次反圍剿和第三次反圍剿。而井岡山紅軍就是在這樣的反圍剿中由最初的幾千人而逐步發展壯大到萬多人,以後逐漸發展到十萬多,成為最大的一支紅軍部隊。
六、淮海戰役的名稱最初由粟裕提出,那時規模很小,人稱小淮海,後由毛為主的中央軍委的指揮下,轉為大淮海作戰,此役消滅國軍萬,國軍以後再無還手之力。
七、轉戰陝北,解放戰爭初期,胡宗南大舉進攻陝北,情況危急,年月,國民黨軍開始對山東、陝北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
八、
九、搶佔東北,抗日戰爭勝利後,以毛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決定派大量軍隊迅速搶佔東北,使我軍有了一個最大的戰略基地,後來創造了四野的百萬大軍是解放全國的關鍵一招。
十、年月,毛電令:師開赴晉西北,師挺進晉東北,師在晉東南展開,三支大軍呈品字形分佈,相互可以聯絡,支援,又可以保護黨中央的安全,還位於敵後,便於分散發展力量和儲存實力。
五次失誤:
一、
二、四平位於瀋陽和長春之間,為交通樞紐,成為國共兩軍攻防重鎮。國軍向北推進,必克四平,共產黨固守長春,必守四平。另一方面,毛澤東想固守四平以拖延時間,確保北部大城市,等待調停中國內戰的美國特使馬歇爾由美返華,可獲得更多談判籌碼。不過,林彪對毛死守四平主張最初持不同看法,他不看重固守城市,而強調消滅敵人,實際上他深知對方火力強大,不願硬拼;在激戰中,因兵力懸殊而無法守住,黃克誠電報籲求放棄四平、長春,毛置之不理。毛在戰前指示,準備數萬人傷亡。結果四平沒守住,還傷亡慘重,喪失了戰略主動,林彪此後一直撤到齊齊哈爾以北。
三、第三個失誤是年初毛澤東要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挺進江南。由於粟裕力諫,沒有實施,沒有造成損失。
四、土城戰役是發生在年月下旬紅軍長征途中的一場惡仗。遵義會議後,紅軍分三路向赤水河以東地區推進。毛澤東在向土城鎮行軍途中,見這一帶道路兩邊皆是山谷,便同朱德,、周恩來、劉伯承等蹉商,如果追兵孤軍深入,紅軍可以在土城以東的青槓坡利用有利地形,集中優勢兵力,圍殲川軍郭勳祺師,保障下一步順利北渡長江。這場戰鬥是毛澤東提議而由紅軍總部決定的,以紅三、五軍團為主力。 日,戰鬥打響後,川軍遭到重創,但紅軍也出現了不少傷亡。經過連續幾個小時激戰,沒有取得較大戰果。沒有達到戰役目標的原因是情報不準,對敵人的數量和戰鬥力估計不足。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