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哥一直在整理日寇在中國的種種暴行和對百姓的屠殺之事。其實,在大多網友心裡有關日本侵略中國的印象也多是對軍民的屠殺,對婦女的汙辱等等。
但是日本人侵略中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當然並不是為了殺人,他們是為了搶東西,搶資源也好,搶領土也好,反正這是所有侵略者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
日本對中國民間財富的掠奪:在無錫、蕪湖、南京、武漢、上海等地,日軍將民間所有裝置錢財等盡數掠走。日軍侵入無錫,對全城進行有組織的洗劫。將各商店、機關搶掠一空,紗廠、鐵廠的裝置及產品全部搶走封存,運回日本。或留作己用,而對一般住家,更行明火打劫之能事,並設郵局以方便日兵向其國內匯回所搶得贓款。
而在信陽,日寇侵佔期間,利用各種手段千方百計地掠奪資財。看以下幾個例子:
年秋後,日本兵幾乎天天下鄉擄掠。郊區許家屯有兩天就被搶四次,家家戶戶的糧食和雞、豬、羊都被搶光。一天,十幾個日本兵闖入張家屯,他們開槍打牛,殺豬宰羊,頓時雞飛狗叫。屯裡來不及跑掉的群眾,被日軍逼迫把打死的家畜家禽煮熟,他們吃飽後,一腳把鍋踢翻,然後把該屯八家農民的一萬多斤稻穀搶走,又放火燒了該村的房屋。城郊區雙井鄉距鐵路很近,是日本經常打擄搶劫的地方,據該鄉的雙井、十八里廟兩村統計,日軍擄掠大牲畜多頭,掠奪各種財物達萬多件。
信陽地處豫鄂交界處,是豫南的交通樞紐,歷來商業比較發達,日軍侵佔信陽後,商界人士有的逃跑了,有的商號倒閉停業了,市場呈現一派蕭條景象。此時,日商機構乘虛而入,並逐年發展。到日本投降時,小小的信陽城,日商遍佈各個角落,建立各種洋行多家,壟斷了整個市場。這些洋行大致分以下幾類:
一是以收購物資、原材料為主的有:瀛華洋行(主要收購牛羊皮、芝麻、黃豆、木材、木炭、銅等),悅來洋行(收購糧油),三扇洋行(收購牛羊皮),三稜洋行(收購芝麻),大廣洋行(收購各種木材),新隆洋行(收各種皮毛),水產洋行(收購水產生豬),倪玉機關(專收購銅),新新公司(收購菸葉),豫南木材株式會社、平野洋行、真崎洋行等。這些洋行多是日本人為經理,規模較大。經營方式,多以銷售各種日產布匹、百貨、雜貨,收購(或交換)各種軍用物資。
二是以經營日用百貨的洋行有:平野洋行(賣日用雜貨)、進軍堂(百貨、點心)、大日廣洋行(布匹)、佐竹洋行、高砂屋洋行、水野洋行、山田洋行等。
日商經營的各種洋行打著“中日親善”、“大東亞共榮”的旗號,其實都是為日本侵略者服務的,特別是以收購軍用物資和其他原料為主的洋行更是如此。如日商瀛華洋行(市區大同路北段),是當時信陽最大的一家洋行,除日本人外,僱用有華人當買辦,苦力多達多人。該洋行與日軍野戰倉庫及貨物廠簽訂合同,它所需要的布匹、雜貨由野戰倉庫供給,而收購的芝麻、黃豆、木炭,銅交給野戰倉庫。日本倪玉機關(是日特活動點)是以收購銅鐵為主的洋行。該洋行是日皇后做的生意,與日海軍有聯絡。年月開業時,規模很小,只有多包鹽,後來發展有布匹、洋火(火柴),大煙等,買了一輛汽車,在鄉下還增設兩個收購點,一次就可收銅幾萬斤。這些商行的經營,名義上是做生意,實際上是巧立名目進行掠奪。
再看看日本人在南京和無錫的搶劫,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底,日軍侵入無錫,除屠殺市民外,對全城進行有組織的洗劫。將各商店、機關搶掠一空,紗廠、鐵廠的裝置及產品全部搶走封存,以運回日本。然後放火焚燒城區,使無錫繁華的市區、名勝古蹟變為廢墟。
據英記者田伯烈(Timperly)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記載,南京全城所有私人住宅,不論被佔領的還是未被佔領的,大的小的,中國人或外僑的,都被日軍劫掠一空,即使美國、英國、德國的使館和大使住宅也未能倖免。城市商店,所有貨物、器皿、珍寶任意搶劫,每把搶劫到的東西裝上大汽車,他們的長官也在相幫照料,彷彿在搬家。而一般中國市民則往往在被搶之後遭到殺害。如在市民鄧志陸家,日兵搶獲銀元三百塊,金鐲兩副,金戒指四隻,現鈔九千元,然後將其幼子與母親殺害,將家中其它財物抄走或搗毀。一座繁華的南京城,日軍在徹底洗劫屠殺之後,更放火焚燒,毀滅罪證,大火三十九天不滅,所有商業區均成廢墟。
當然,日本在中國許多城市強行發行的日本債券;在中國強徵總計過百萬的勞工奴隸。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剩下的只有兩樣東西,即土地與勞動力。中國民間已徹底破產,再也無錢財可供榨取了!
正是由於日本從中國得到的財富,才使得日本戰後可以迅速從廢墟上站立起來,經濟迅速得以恢復,並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而美國由於得到日本戰敗政府的私下承諾可以分得相當部分的財富,從而向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施壓,使得國民黨政府放棄了向日本索要戰爭賠款並以放棄琉球群島的主權為條件換取了美國對國民黨政府的內戰支援!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被日本搶走的資源根本沒有拿回來,那抗日戰爭到底誰勝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