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開槍殺了戰友 毛主席沒殺他還授予了上將軍銜

[ 歷史故事 ]

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提出過兩個著名論斷,即“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和“黨指揮槍”。這兩個論斷中有一件共同的東西就是“槍”。可見,毛澤東對槍的作用很早就有了清楚的認識。可毛澤東本人很少用槍。直到今天也很少見他佩槍的影像。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用“槍”和“人頭”收服“山大王”

秋收起義後,毛澤東帶領起義部隊到農村去開闢革命根據地。他說:“我不願跟你們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他認為“深受壓迫而起義反抗的富有正義感的農民舊式武裝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武裝力量,可以透過黨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把他們改造為無產階級的革命力量。”

年月日,毛澤東接到江西省委來信,說在寧岡地區有一支黨的武裝———袁文才部。袁文才早年為反抗土豪劣紳的壓迫,參加了當地的馬刀隊並擔任參謀長。年秋,馬刀隊被編為寧岡縣保衛團,袁文才任團總。同年月,受湖南農民運動影響,保衛團在中共寧岡縣支部的領導下舉行寧岡暴動,建立農民自衛軍。這年月,袁文才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袁文才率農民自衛軍在茅坪堅持鬥爭。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軍事會議上就曾聽說過寧岡和袁文才的情況,所以接到此信後決定向寧岡、井岡山一帶進軍並在那裡尋求立足之地。月日,他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永新三灣村,進行了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與此同時,寫了一封親筆信給袁文才。

袁文才接信後如臨大敵。他憂心忡忡地召集部下共同商量應對之策。其司書陳慕平曾經在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聽過毛澤東講課,他向袁文才簡單介紹了他所知道的關於毛澤東的一些情況。袁文才聽後認為:毛澤東是黨內同志,也就是自己人,既然來了信就理應去接頭。於是,派龍超清和陳慕平等人作為他的代表,拿著他的親筆信去三灣見毛澤東。信中說:“毛委員:敝地民貧山瘠,猶汪池難容巨鯨,片林不棲大鵬,貴軍馳騁革命,應另擇坦途。敬禮,袁文才叩首。”毛澤東看信後立刻明白了袁文才的意圖,他沒有表現出怒意,而是平心靜氣地向龍超清等講明部隊上山的主張,表示不會威脅袁文才部的安全。相反,如果兩支隊伍可以合作,將增強革命的武裝力量。最後,他慷慨地送給龍超清人每人一支槍,希望他們能夠將團結合作的想法向袁文才闡明。時隔不久,他率部進駐離三灣裡地的古城,召開了古城會議,確定了團結、改造袁文才部隊的方針。代表之一的龍超清參加此會後便在毛澤東和袁文才之間奔走傳遞雙方的想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聯絡溝通,袁文才終於同意在大蒼村林風和家裡與毛澤東會面。

月日,毛澤東一行七人來到大蒼村赴約。尚未完全放下戒備的袁文才備下了一席鴻門宴等待毛澤東到來,還預先在林家祠堂裡埋伏了多個荷槍實彈計程車兵。毛澤東深知此行兇險萬分,但為了部隊能夠在井岡山地區站住腳,明知有危險也要淡定赴會。毛澤東見到袁文才後,首先打消他的戒備之心,讓他明白自己的到來並不會對井岡山地區造成威脅,相反會增加革命的力量。毛澤東還向袁文才談了自己的鬥爭主張。毛澤東侃侃而談,其淵博的學識和大將氣度令袁文才十分欽佩,他認定毛澤東是個人物,將來一定能夠成就一番大事。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後,他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

臨別時,毛澤東提出贈送給袁文才部條槍。此舉令袁文才十分意外和感動,他當即回贈了毛澤東塊銀元,表示對革命軍的感謝。並同意工農革命軍在茅坪設立醫院和留守處。

透過袁文才的引薦,毛澤東還結識了袁的把兄弟王佐。王佐當時也掌握著一支武裝力量,毛澤東再次透過贈槍的方式贏得了王佐的信任。不僅如此,他還用了一個十分綠林化的方式把友情築牢。為了能與王佐搞好關係,他進駐茨坪後,指示已任王佐部隊黨代表的何長工在一日深夜突襲土匪尹道一的巢穴。這個尹道一作惡多端,也是王佐的“死對頭”。何長工將尹道一的人頭割下來送給了王佐。王佐十分感激毛澤東,當場表示“從此以後跟定了共產黨”。

唯一的一次,毛澤東高興地背上了“匣子槍”

年月,朱、毛紅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在隨後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兩支部隊合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兼十師師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兼十一師師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兼十二師師長。同年月日,在井岡山礱市廣場上,隆重地召開了井岡山會師暨紅四軍成立慶祝大會。在這次會上,一向不喜歡舞刀弄槍的毛澤東居然一反常態地挎上了一把匣子槍。據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陳士榘將軍回憶:“我清楚地記得,自跟隨毛澤東參加秋收起義到上井岡山,從來沒有看見毛澤東背過槍。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看見他背槍就是在寧岡礱市紅四軍成立大會上。……不過,大會一結束,毛澤東便把槍交給了警衛員,以後再也沒見他攜帶過槍。”

毛澤東“槍”下留人,上將有命

年,陳伯鈞在一次戰鬥中,繳獲了一支手槍。這支手槍的表面鏽跡斑斑,槍栓都拉不動了。教導隊長呂赤見狀開玩笑地說:“什麼破槍,‘半斤鐵’,扔了算了!”喜愛槍的陳伯鈞捨不得扔掉,他把手槍拆開,用煤油反覆擦拭,終於將鏽跡擦掉,讓手槍恢復如新。時隔不久的一天,呂赤外出回來一進院中,陳伯鈞便笑著迎上去拿著槍得意地對他說:“我這槍可不是‘半斤鐵’了。”接著,他拉動槍栓想向呂赤展示修復成果。可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他拉動槍栓的瞬間,槍膛中居然發射出一粒尚未退淨的子彈。只聽“砰”的一聲,呂赤應聲倒地。陳伯鈞頓時呆住。待緩過神來的陳伯鈞跪倒在呂赤身旁時,一切已無可挽回。

呂赤是陳伯鈞的四川老鄉,也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他和陳伯鈞一起上井岡山參加革命,在戰鬥中患難與共,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陳伯鈞誤殺好友後,內心十分悔恨。事情很快被上報到上級部門,部隊首長們非常震驚。為了穩定局面,上級指示保衛部門先將陳伯鈞關押起來等待處理。

毛澤東詳細地聽取了有關人員的調查彙報,將來龍去脈弄清楚後深思良久,並未急於下結論。他找到士兵委員會主任張令彬說:“你們呂隊長被陳伯鈞誤殺了,你看不殺陳伯鈞好不好?”張令彬回答說:“很多人都要求殺。”毛澤東又說:“如今已死了一個黃埔生,要再殺一個黃埔生,就失去了兩個軍事指揮員。陳伯鈞不是故意傷人,我看還是不殺為好。你回去做做工作,開個士兵委員會,講清不殺的道理。”張令彬立即回到教導隊向學員們轉述了毛澤東的話。接著,毛澤東又親自通知部隊集合,在戰士們面前說:“呂赤是個好同志,陳伯鈞也不是壞人,他是跟呂隊長開玩笑,槍走火誤殺了人。他們一個是黃埔軍校出來的,一個是黃埔武漢分校出來的,表現都不錯,軍事上也有一套。這樣的人我們很缺呀!我們能不能只追悼一個人?否則另一個人還不好追悼呢!你們看怎麼樣,我講得對不對?”毛澤東的話淺顯易懂,又入情入理,大家聽後覺得情有可原。這時,有人問毛澤東:“難道陳伯鈞殺了人就不了了之嗎?”毛澤東說:“當然不能不了了之。我們不讓他償命,但是要懲罰他的。呂赤同志未能完成的工作要由陳伯鈞一個人加倍完成。另外再罰他一百板子,大家同意不同意?”隨後,毛澤東讓警衛員找來板子在眾目睽睽下打陳的板子。據陳回憶,毛澤東是透過這種丟面子的方式來懲戒自己來平復戰士們的情緒。他當時不喊不叫心甘情願接受處罰。此後,陳被調離教導隊,降職到一團一連任副連長。而後的幾十年間,陳以英勇作戰、流血犧牲的行為回報毛澤東的不殺之恩,回報戰友們對他的諒解和信任,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革命鬥爭的洪流中,最終憑著赫赫戰功成長為一名我軍高階將領、優秀的軍事指揮員(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