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周恩來的遺產和鄧穎超的遺囑

[ 歷史故事 ]

夫婦倆臨終積蓄只有元

年月日,周恩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參觀洛陽龍門石窟。當地服務部出售《龍門二十品》拓本,這款字帖是龍門石窟自北魏到北宋數百年間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題記,是我國書法藝術中“魏碑”的代表作品,極為珍貴。

周恩來一直對魏碑書法作品情有獨鍾。可他一問售貨員,得知《龍門二十品》每套售價是元,十分遺憾而又戀戀不捨地將其放回原處。

陪同參觀的洛陽市領導說:“總理,我們送一套給您吧!”周恩來嚴肅地拒絕了。

一國總理何以買不起自己心愛的一套書呢?

當時,周恩來月工資為.元,鄧穎超月工資為.元,二人別無其他收入。而他們的開支很多,包括:伙食費、黨費、房租費、水電費、報刊訂閱費、生活用品費以及補助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特別支出與捐贈費。

周恩來平時要接濟親屬。弟弟周恩壽共有個子女,均在普通的工作崗位,工資收入都比較低,最多時,周恩來每月補助弟弟家生活費多達元。嫡堂侄周爾輝的孩子要去美國留學,但是學費困難,鄧穎超支援了元錢。

周恩來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常常接濟,西花廳的服務員霍英華要上速成中學,周恩來拿出元,派人到舊貨市場上買了一輛腳踏車,以便她節省每天上學的公交車票。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遇難飛行員鍾步雲的女兒結婚時,周恩來讓工作人員送去元,相當於鄧穎超將近一個月的工資。

據周恩來貼身衛士高振普回憶,從年到年周恩來逝世的年間,周恩來夫妻兩人的工資收入,元,用於補助親屬,.元,補助身邊工作人員,.元,用節餘的錢先後三次交黨費共.萬元。年周恩來逝世後,兩人的全部積蓄只有.元,遵照周恩來生前遺囑,全部交了黨費。

周恩來、鄧穎超沒有子女,對親屬的子女和烈士遺孤十分疼愛,視如己出,同時要求極嚴。

周恩來的侄兒周榮慶,在我國開始實行機關幹部下基層勞動鍛鍊制度時,就從北京到河南當了農民。總理說:“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周榮慶牢記伯伯的囑託,在農村積極勞動,後來當了拖拉機手,還在農村成了家。

周恩來的另一個侄兒在北京鋼鐵學院畢業留校當教師,其愛人在淮安縣工作,組織上計劃將女方調到北京。周恩來得知這一情況後,親自做兩人的工作,動員他們體諒國家困難,回家鄉淮安工作。直到周恩來逝世時,他們還在淮安中學當老師。

“文革”期間,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建從內蒙古插隊的地方參軍入伍,儘管她是自己報名,經過體檢、政審等正常手續參軍的,但是為了抵制當時很多高幹子女為逃避上山下鄉、走後門參軍的不正之風,總理還是讓已穿上軍裝來到北京的周秉建回到知青點,並要求她在那裡紮根。

總理彌留之際交代的最後幾件事

年月日,病重的周恩來不得不到解放軍醫院住院治療,進入了生命的最後旅程。但他仍然堅持工作,僅在年這一年,重病中的周恩來就和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華國鋒等領導人以及王海容、唐聞生、羅青長等各部門負責人談話人次。對於諸如我黨要繼續對關押在臺灣的張學良關照等很多具體工作進行了佈置,對於自己的後事也做出了安排:

一是國寶交故宮。周恩來臨終交代鄧穎超,將六伯父原來收藏的、自己平常喜歡觀賞的那批國寶級文物,在他去世後“全部交給國家,由故宮博物院全權處理”。原來,周恩來的六伯父周貽良晚清時任過郵傳部郎中(掌路政司),民國初年又曾任袁世凱大帥府的秘書、江蘇督軍李純的秘書長等職務。他傾畢生積蓄收藏到了一批周代玉圭、秦代詔版、漢代錢幣、宋代名家字畫等數十件國寶級文物。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