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突然神秘失蹤的七位帝王

[ 歷史故事 ]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清代宣統覆滅,共經歷了名皇帝,若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的帝王算進去,中國古代近有上千的帝王。

然而在這麼多帝王中,其中有七位帝王竟神秘失蹤,他們究竟去了哪裡?

、劉賀:當了天皇帝,因荒淫無度被趕下臺

公元前年,歲的漢王朝第六任帝王昭帝劉弗陵,因死時沒有兒子,他的侄子昌邑王劉賀,幸運地被權傾朝野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扶上了漢王朝的帝王寶座。

劉賀是個典型的浪蕩公子、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即位後他不理朝政,終日和寵妃飲酒作樂,更荒唐的是,劉賀竟召先皇宮女淫亂。

大臣的勸諫,他根本聽不進去。霍光和大司農田延年商議後,稟報太后,決定廢黜劉賀皇帝。

不久,霍光召集丞相、御史、將軍、列侯等朝廷大官至宮中,共商廢黜皇帝劉賀之事,群臣同意了霍光的意見。

霍光又將此事告知皇太后,皇太后聽後勉強同意,等到召見劉賀時就佈置禁兵把守宮中。

待皇太后責問劉賀之時,霍光等出班奏本,指陳他即位以來僅天,就做下了件荒唐事,皇太后當即表示同意劉賀“當廢”。

霍光隨即上前解其玉璽,扶劉賀下殿。劉賀離開了尚未坐熱的帝位,被押送到始封地昌邑,從此便再也沒有訊息。

、曹芳:自身不爭氣,被司馬家族趕下臺

曹魏王朝的第三任帝王曹芳,是魏明帝曹叡的養子。

公元年,曹叡病死後,年方歲的曹芳登上了魏國的帝位。

曹芳即位後,由曹操的侄孫、大將軍曹爽和太傅司馬懿輔政,不過曹爽被司馬懿所殺,魏國的軍政大權也落入司馬懿之手。

令人遺憾的是,曹芳也是一個太不爭氣的帝王,成人後沉溺於酒色中不能自拔。

曹芳越是昏愚,司馬氏父子越是專橫。公元年司馬懿死後,正時快歲的皇帝曹芳,對司馬兄弟的專橫日益不滿,左右臣僚勸曹芳誅殺司馬昭,以解除司馬兄弟對朝廷的威脅。詔書都寫好了,可曹芳畏懼司馬兄弟的勢力,不敢下詔。

事後司馬兄弟得知了這一情況,就合謀廢黜曹芳。司馬師假借皇太后令召叢集臣,商議廢黜皇帝曹芳。眾臣懾於司馬家族的勢力,不敢有異議。司馬師又派皇太后叔父郭芝去告知太后,當時太后正和曹芳對坐。

郭芝直截了當將司馬師欲廢曹芳的事告知了太后和曹芳,曹芳惶恐不已,太后也很不高興。

太后要求見司馬兄弟,然而郭芝不答應,只要求曹芳快點交出璽綬。曹芳迫於司馬師的威勢,遣人取來了璽綬。

司馬師得到皇帝璽綬後,又遣使者授予曹芳齊王印綬,讓其移居宮外。曹芳此後再也沒有了訊息。

、元曄:做了個月皇帝,從此生死不明

公元年,北魏王朝在野心家爾朱榮等人的折騰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孝莊帝元子攸不甘北魏大權旁落爾朱氏手中,於是詐稱皇太子出生,召爾朱榮入朝。爾朱榮入宮落座後,見少卿魯安、典御李侃希等抽刀從東側門闖入,當即起身直奔御座。

孝莊帝橫刀膝下,親手殺死了爾朱榮。爾朱榮死後,他的侄兒汾州刺史爾朱兆為了替死去的叔父報仇,發兵攻入京師洛陽,俘掠了元子攸。後來長廣王元曄,被爾朱兆擁立登上了帝位。

元曄即位後,即封爾朱兆為大將軍,並進爵為王。這樣北魏的大權仍為爾朱氏把持。爾朱兆自以為擁立有功,不僅殺死皇子,汙辱嬪妃,還大殺宗室成員和朝廷其他官員。

後來爾朱兆滿載著掠奪的財物到了晉陽時,又留下叔父爾朱世隆牽制元曄。爾朱世隆也是一個心腸毒辣的野心家,留守洛陽不久,就密謀趁元曄母親衛氏出行之際,遣數十人在街巷中將其殺死。

公元年,一直覬覦北魏王朝大權的爾朱世隆以長廣王與孝莊帝關係疏遠且無威望為由,欲廢黜長廣王另立親近。

時逢元曄出行郊山,爾朱世隆擅作禪文,硬是逼迫元曄禪位於曾裝聾扮啞達年之久的廣陵王元恭,元曄被迫交出帝位後,被降為東海王。做了個月帝王的元曄,從此以後也生死不明。

、孫亮:奪權的訊息傳到敵人耳中,不戰而敗

孫亮是吳王朝的第二任帝王,早在父親孫權在位時,就因母貴而被立為太子。

公元年,孫權病終,年僅歲的孫亮在大將軍諸葛恪等人的扶持下,登上了帝位。

諸葛恪大權在握,發兵多萬攻打魏城淮南,數月餘後以失敗告終。

孫亮的堂侄、侍中孫峻乘機在孫亮面前誣告諸葛恪圖謀政變,將諸葛恪一家全部誅殺。諸葛恪被誣殺後,吳王朝的大權又落到了孫峻和其堂弟、時任大將軍的孫綝手中。

不久孫峻因病暴死,這樣孫綝就獨攬軍政大權。一向倨傲的孫綝根本不買孫亮的賬。年齡雖小但頭腦比較清醒的孫亮與大將軍劉承、黃門侍郎錢紀密謀,決定誅殺孫綝,奪回大權。

孫亮命皇后的兄弟全紀將此事通報給任衛將軍的皇后之父全尚,並再三告誡不可走漏訊息,然而訊息還是傳到了孫綝耳中。

孫綝得知後,立即發兵包圍了皇宮。皇帝孫亮聞訊,十分憤怒,帶箭執弓欲出,準備和孫綝拚個死活。

侍中近臣、乳母等人怕孫亮敵不過孫綝,一起拖住他不讓出去。隨後,孫綝遣中書郎李崇奪了孫亮的皇帝璽綬,並強迫眾臣在他製造的孫亮罪過的佈告上簽名。

後孫綝遣將軍孫耽將孫亮送回會稽,又派人將全尚在貶往零陵的途中殺死。歲的孫亮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了下落。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