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隊為何不堪一擊?

[ 歷史故事 ]

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隊為何不堪一擊?還奢談什麼體力,士氣,鬥志?

脫胎於黃埔軍校的國軍中央軍,在創立初始就打遍廣東,福建無敵手。以後更是以區區萬兵力,摧枯拉朽之勢打敗擁有百萬兵力,裝備相對精良的北洋各派軍閥。在內戰中什麼狡詐的桂軍,擅長防守的晉軍,強悍的西北軍,硬氣的東北軍,通通不是對手,全部打服。在同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幾十萬紅軍的戰爭中,也是追著打了裡,一直到陝西北部,紅軍只剩下了,萬。可是到了年以後的爭奪中國領導權的解放戰爭中,卻像換了一隻軍隊,敗多勝少,而被全殲的戰役比比皆是。大家每次讀到這裡都會感到像是哥德巴赫猜想,想不明白。怎麼會這樣?士別三日,底目相看。很多明白人總結了許多許多很有道理的東西。我自己也試著琢磨了一下,感覺國軍實際上在這中間的年抗戰中已經被打廢了。

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隊為何不堪一擊?還奢談什麼體力,士氣,鬥志?

黃埔軍官生,我在劍橋中華民國史裡還抄了個筆記,截止到年共畢業名黃埔軍官生,而在抗戰的前個月的松滬會戰,南京會戰等等就掛掉了名黃埔軍官生。曹劍浪的國民黨軍簡史上冊頁,講從黃埔軍校建校到年月,連同先後建立的個分校,總共畢業了萬多軍官生。但是年國軍中卻只有名畢業於黃埔軍校的軍官,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抗戰的前年,國軍就掛掉了至少名黃埔軍官生,也就是差不多三分之二。在加上抗戰最後年的雪峰山會戰,豫湘桂大會戰,緬甸會戰,以及退伍等等。實際上到年國軍中的黃埔軍官生已經不多了。這就是說合格的中下級軍官嚴重缺乏,直接導致了訓練,指揮,統御一片漂綠。在戰鬥中對士兵掌握不了,容易在突發事件中發生混亂,所以屢屢發生,部隊被擊潰的事情。而難以迅速熟練的組織防禦和反擊。

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隊為何不堪一擊?還奢談什麼體力,士氣,鬥志?

精銳部隊,抗戰之前,國民政府靠發半工資攢錢,和與德國以物易物,邀請了德國軍事顧問訓練了個瘸子版,半掉子德式輕型步兵師。自己又花了血本訓練,裝備了中國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第師,在長期的抗戰中透過磨練和國民政府的政策傾斜輸血也成長出了,個師,最後美國出錢,出武器,出教官,出訓練場地器材在印度訓練了個簡易,縮水版美式輕型步兵師加在一起不過個像摸像樣的師。

翻翻國軍的抗戰史發現,在抗戰中徹底報廢了個,另外個有大多成了半殘廢。比如師,我拿著師的戰績算了算,師在抗戰中損失了至少人,基本上等於換了遍,在年孟良固的那個師早就不是當年的那個虎軍了。號稱德式師中的模範師團的師,有人參加了一個松滬會戰就補充了次新兵,總共損失了名官兵,幾乎打光了%。所以年的國軍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突出的精銳部隊了,國民政府槽糕的財政也沒有實力裝備,訓練精銳軍隊了。有的只是那塊精銳的牌子和已經吐血大減價的實力。

普通部隊,年國軍總共有萬軍隊,到年抗戰勝利,總共補充了新兵人。整個年換了遍,[其中傷亡萬,年到年裁軍萬到萬左右,還有部分是服運輸役,另外應為抗戰時期物力唯艱,難以忍受艱苦和懼怕危險的戰場而逃亡,開小差的,到年還有萬。],所以普通部隊的實力也打折了,僅僅在多年前的湘江戰役中就那麼點湘軍,桂軍都可以重創數量更多的中央紅軍的主力,到了年以後就已經春風不在,人老黃花啦。再也不是當年哪個虎狼之師了,骨幹損失太嚴重,短期內根本無法恢復戰鬥力。

最嚴重的還是沒有錢,年月,國軍一個等兵月工資萬,一個上等兵月工資.萬,一個上士月工資萬,一箇中尉月工資.萬,一個少校月工資.萬,聽著像個天文數字,發暈,發財了。實際上少的可憐,在年的上海,一斤發豆芽萬,一斤豬肉萬,一斤冬瓜或者小青菜萬,一隻童子雞萬。要知道一個士兵一個月的副食補貼才萬,也就半斤冬瓜,一個月的那點工資也就夠一個雞爪子。還提什麼養家餬口?還奢談什麼體力,士氣,鬥志?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