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美人西施被沉江底之謎

[ 歷史故事 ]

千古美人西施被沉江底之謎

  吳國滅亡了,西施到什麼地方去了呢?她的後半生又是怎麼度過的?

  後世評價歷史人物的眼光常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注意他們最為輝煌的時刻,忽視了他們落寞或者平靜的歲月。西施就受到了這樣的“忽視”。西施留在歷史舞臺上的時光似乎只有曇花般的幾年,更多的人生軌跡被人為忽略了。當我們想努力還原一個完整的西施時,會發現異常艱難,更會發現太多的謎團和思考。

  後人給西施編排的後半生故事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浪跡江湖之說,一類是沉身江底之說。流傳最廣的是前者。話說西施世事已了,與越國的大夫范蠡泛舟江湖,不知所終。最早的記載來自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明代的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對這個說法進行了“豐富加工”,演繹出西施原是范蠡的戀人,吳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的情節。現在流傳下來最完整的此事版本是明朝梁辰魚寫的劇本《浣紗記》。梁辰魚是崑山人,《浣紗記》是崑腔早期奠基作之一,該劇開頭是范蠡遊春在溪邊遇浣紗女西施,一見鍾情,結尾則說兩人躲禍遠遁。范蠡與西施的姻緣,最後透過范蠡之口說的是:“我實宵殿金童,卿乃天宮玉女,雙遭微譴,兩謫人間。故鄙人為奴石室,本是夙緣:芳卿作妾吳宮,實由塵劫。今續百世已斷之契,要結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歸正道。”敢情范蠡和西施都是下凡的仙人,早在天上的時候就已經相戀,這次是“下放鍛鍊”的啊?

  那麼這個俘獲西施芳心的范蠡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范蠡是楚國人,出生於布衣之家,卻有匡世奇才。一般這樣的人都不太合群。楚國人都把范蠡視為瘋子,因此范蠡在楚國混得很不好。他就琢磨楚國不能用自己,自己不如去報效越國,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於是,范蠡邀請好友文種一起離開楚國,東去越國,成為越國稱霸的最大功臣。但是范蠡發現勾踐的為人,薄情寡恩,自私自利,又相約文種離去。文種不願離開成功的事業。范蠡就更名改姓,帶著西施泛舟齊國。據說范蠡到了陶地,做起了生意,成為鉅富,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民間尊陶朱公為財神。西施跟定了范蠡這個名利雙收的大人物,想必後半輩子的日子不會差。

  有關西施與范蠡雙宿雙棲的說法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最多。李白就說西施“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蘇東坡則寫得更明白:“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兩位大文豪都認為范蠡、西施這對愛侶駕一葉扁舟,優遊五湖而逝。但是記敘范蠡退隱一事的《國語。越語》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都隻字未提西施。所以西施和范蠡的愛情故事雖然浪漫,卻是沒有絲毫歷史依據的。

  比西施稍晚的墨子記載的西施命運則沒有和范蠡恩愛終老那麼幸運,而是魂歸西天。墨子約生於公元前年,死於公元前年。他對西施的記載可能是關於西施最早的記錄。《墨子。親士》篇記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和“沉”在先秦古文中是互通的。有人據此認為,這裡的“沈”字說的是西施的死因。後人引後漢趙曄的《吳越春秋》的逸篇對應,有“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鴟夷”是裝屍體的皮囊。這些歷史資料證明,西施極有可能在吳亡後被沉入了水底,死了。那麼,是誰溺死了西施呢?

  《東周列國志》說西施是被越王勾踐的夫人殺死的。因為勾踐從姑蘇凱旋,把西施帶回了越國。越王夫人認為西施是“亡國之物,留之何為”——八成是這位越王夫人害怕西施威脅自己的地位,就讓手下把西施誘出,綁上大石沉入江中。在這裡,西施被認為紅顏禍水,是政權的不祥之物,只能得到沉江被殺的命運。“紅顏禍國”一說在古代很有市場。許多稱讚、垂涎西施美貌的“君子”“大夫”們往往正色斥責西施禍國,該殺。還有民間傳說認為西施是被憤怒的吳國百姓殺死的。吳國滅亡後,百姓們遷怒於西施,認為是這個越國來的狐狸精勾引吳王,導致吳國滅亡的。於是,吳國百姓們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一說太湖)。這其實是“紅顏禍國”說的另一個翻版。《東坡異物志》記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可見西施沉江一說傳播之廣,也從反面證明後人對西施美貌的肯定。西施沉江一說在文學作品中也出現很多。比如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雲:

  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

  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稍晚的詩人皮日休也有《館娃宮懷古》五首。其中第五首是:

  響屟廊中金玉步,採蘋山上綺羅身。

  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除了這兩大類說法外,有關西施下落的版本還有許多。試舉一二如下:

  一說越王勾踐喪盡天良,竟在西施歸國當晚就要她“伴寢”,也就是要把西施佔為己有。這裡要插敘一句,歷史上的越王勾踐是一個很差勁的人,是那種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小人。如果讓西施委身夫差還有為國復仇的精神激勵,現在讓西施伴寢就完全是為了滿足勾踐的淫慾了。西施自然不願意陪勾踐睡覺,最後以“不能伴寢”的“抗君之罪”被勾踐處死。

  一說西施在夫差自殺後返回諸暨故里,重過平民百姓生活。可好事的傳說者又根據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的內容,說回到故鄉的西施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

  不管西施命運如何,有關她的下落的種種說法都寄託了後人對她無盡的思念和深深的敬意。西施身上籠罩的謎團已經超越了個體的身世之謎,而成為一種現象。唐朝王維《西施詠》說: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