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中共採納黨外人士李鼎銘的意見,在陝甘寧邊區和敵後各抗日根據地,拉開大規模精兵簡政的序幕。其中,決定“精兵”餘萬,佔當時總兵力萬的一半。
“精兵簡政”曾被疑動機不良
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和陝甘寧邊區,從年開始,在日軍的殘酷“掃蕩”和國民黨的嚴密封鎖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年進入極端困難時期。毛澤東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一文中說:“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參加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無黨派人士李鼎銘等人,在提案中建議實行“精兵簡政主義”。李鼎銘等人的提案出臺後,引起參議會的爭論。有些參議員覺得,在抗日救國的危急關頭,我們實施精兵簡政,就等於束手就擒。許多人不能理解,個別人甚至認為李鼎銘是黨外人士,懷疑他提出精兵簡政的動機不良。但大多數議員認為該提案切中了邊區的要害,以票(到會議員人)的絕大多數透過,並決議“交政府速辦”。
這份提案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他把提案的主要內容抄錄到筆記本上,重要部分用紅筆圈起,並在一旁批註:“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症藥。”
全軍萬縮至餘萬
年月日,中共中央在《關於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對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必須普遍地實行‘精兵簡政’”。
中共中央“精兵簡政”的指示下達後,全軍各部隊迅速作出反應。在這之後,中共中央還多次發表“精兵簡政”的指示。年月日,毛澤東在致陳毅的電報中強調,應“下絕大決心實行徹底的精兵簡政”。電報中指出:“有一點須請你注意,即伴隨著極端殘酷鬥爭,根據地縮小必然要到來,而且可能很快到來,這一點如不預先計及,將來必要吃大虧。在此情形下,不論華中華北,都不能維持過大軍隊,如勉強維持,必難持久……”
年月日,中共中央頒發《關於加強統一領導與精兵簡政工作的指示》。其中指出:沒有實行精兵簡政的地方立即著重研究,實行精簡;已經實行了的地方再加審查,凡不徹底的地方,須徹底來一次大大的精簡。軍隊在抗戰期間原則上不再補兵,全軍準備在明年至後年縮小一半(由萬縮至餘萬),量小而質精,更有戰鬥力。
年月日,中共中央在一份檔案中將“精兵簡政”列為“抗日根據地的十大政策”之一,排在首位的“對敵鬥爭”之後,成為抗日根據地的第二項大政策。
大批人員送入學校學習
中共中央“精兵簡政”的指示下達後,八路軍總直屬隊於年月日製定《精兵簡政中人員緊縮的具體辦法》,要求“必須深入傳達精兵簡政的意義,要經過上課討論等方式,使每個人員均具有正確的瞭解”。年在八路軍的三大主力師中,賀龍的師人數由人縮減至人;陳光擔任代師長的第師及山東分局、山東縱隊司令部,僅三大機關就由萬人精簡為人;劉鄧的第師師直、第旅、新旅和各軍分割槽,由原來個單位減至個單位,人員也精簡了/。
八路軍總直屬隊在《精兵簡政中人員緊縮的具體辦法》中,還規定了精簡人員的去向:“大批人員送入學校學習,長期培養,提高文化與科學知識,創造八路軍的知識分子。年青力壯的戰士與事務人員,充實戰鬥部隊。部分青年投入生產事業,學藝實習,半工半讀,增加根據地的生產。不能繼續在軍隊工作的,本地人給予優待,遣其歸家;外地的由政府設法安置。”
透過精兵簡政,陝甘寧邊區出現“兵精糧足以勝敵,政簡負輕而安民”的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