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誘尼姑勾引寡婦朱熹險被斬首

[ 歷史故事 ]

朱熹就以天子之師,佛門子弟,儒家大師的身份,組織法會,巧立“共譯佛經”、“共研書畫”等名目,想方設法,透過各種方式和手段,接近和勾引了兩個年輕美貌尼姑,險被斬首。

  勾引寡婦

  朱熹在下面巡視期間,不遺餘力地到處宣講自己的理學和“存天理,滅人慾”主張。凡不合自己主張的,想盡辦法給予排斥和攻擊,甚至枉加罪名。朱熹的言行,惹起眾怒,不少人上書批判朱熹的理學抹殺人性。同年,皇帝宋孝宗採納眾人意見,斥朱熹理學為偽學,朱熹被解職還鄉。

  朱熹被解職還鄉後,在福建武夷山講學。朱熹學堂之上,道貌岸然大講“滅人慾,存天理”,暗中卻迷上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寡婦胡麗娘。原來胡麗娘不幸喪夫後,族人以朱熹的理學為由,不準胡麗娘再嫁。正處青春妙齡的胡麗娘不甘當朱熹理學及主張的殉葬品,勇敢地到武夷山學堂找朱熹評理論道。朱熹在與胡麗娘論理中,傾慕起胡麗孃的美色和才藝。朱熹無法剋制色慾,情慾之火愈燃愈烈,朱熹透過各種方式來不斷接觸和引誘胡麗娘。胡麗娘在與朱熹接觸中也逐漸愛慕朱熹的文才,被朱熹的激情所感動,倆人由爭議、論理轉化為相愛相親,倆人終於潛浴愛河。

  朱熹與胡麗孃的情愛事情,終被人們所發現。朱熹一時難於向社會、家人、門生作交待。心硬似鐵的朱熹決不因他與胡麗娘這段甜蜜的愛情,而葬送自己所極力倡導和維護的“存天理,滅人慾”主張。明明是夢牽魂繞的心上人,朱熹對外卻違背良心地說:“胡麗娘是狐狸精的替身,他是被狐狸精所勾引,所迷惑,一切都是‘狐仙作祟’,是狐狸精想方設法讓我朱夫子身敗名裂。”原來前一天,朱熹偷偷從獵戶手中買來一隻死狐狸。天一亮,朱熹教門生召集鄉親前來,在光天化日之下,朱熹慷慨激昂地對眾人說:“昨晚,我請來仙道將附在胡麗娘身上的狐狸精捉下,打死,現當眾焚燒。”接著朱熹又宣佈:“附在胡麗娘身上的狐狸精已去、已死,胡麗娘已返回清白身。我現在就派門生護送胡麗娘回家。”

  過了幾年,朱熹還假戲真作,他親筆書寫:“婦德楷模”、“貞烈可風”二塊匾,派幾個門生給胡麗娘送去。可憐美貌年青的寡婦胡麗娘,被朱熹先戲之、耍之,後棄之,再拿所謂的道德匾壓之、鎖之,使胡麗娘終生守寡。

  色誘尼姑

  宋紹熙元年(年),宋光宗即位。年後,朱熹受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秘閣修撰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朱熹此時已年過六十,但身健體壯,精力充沛,風流倜儻不減當年,而妻子已年老珠黃,情慾無從發洩,逛妓院等色情場所,又礙於自己“存天理,滅人慾”主張。朱熹早年就學佛,能誦經講佛,到京城後,也經常進出寺院,也參加佛教道場活動。朱熹進京城佛界後,就發現幾個年輕尼姑,不但美貌,而且能書能畫,儒佛融通。朱熹就以天子之師,佛門子弟,儒家大師的身份,組織法會,巧立“共譯佛經”、“共研書畫”等名目,想方設法,透過各種方式和手段,接近和勾引了兩個年輕美貌尼姑。尼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在朱熹誘惑和勾引下,暗中投入朱熹懷抱。朱熹老來喜得如花似玉尼姑,先後悄悄把兩個尼姑帶入家中,納為小妾。從此朱熹就與尼姑在家尋歡作樂,沉醉在他所描寫的“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境界。

  宋慶元元年(年),宋寧宗即位,朱熹又為宋寧宗進講理學。

  宋慶元二年(年),由於朱熹勾引兩個尼姑當自己小老婆的事情被敗露,監察御史沈繼祖奏本,指控朱熹十罪,並奏請斬首。御史沈繼祖在皇帝和眾大臣面前,當面譴責朱熹:“朱熹在明處把自己打扮成無人慾的神。有權時,在臺州慘忍地拆散唐仲友、嚴蕊一對情侶,枉法強權推行‘滅人慾’主張。可笑、可惡的是朱熹自己暗中色慾橫行,在武夷山調戲寡婦,在京中勾引二位尼姑同為妾。明處卻要天下人‘滅人慾’,口是心非,陰陽兩面。同時攻陷忠臣,顛倒黑白,為所欲為,所作所為,天下人無不痛恨!無不恥笑!其學該斥為偽學,其人該斥為偽師,罪當斬首。”

  最後,皇帝寧宗念朱熹當過自己老師之情,只將陰陽兩面的朱熹斥為偽師,其學斥為偽學,將朱熹逐出朝廷,遣送回家。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時朱熹理學威風掃地。

  已歲的朱熹,第二次斥為偽師,第二次被逐出朝廷,趕回老家。此次因積怨甚多,恐被人所殺,有家難回,只得離家避走,悽悽遑遑奔赴閩贛邊境的山區小縣江西新城縣(現黎川縣,位武夷山脈西麓),在深山峻嶺中的福山寺,拜佛講學,隱匿不出。兩個已懷身孕的尼姑也隨後跟至,但福山寺處於四面高山環抱之中,十分偏僻,朱熹只好將兩個尼姑安置在山下村莊居住。兩個尼姑也不時進山給朱熹送糧送菜,朱熹很感動,朱熹拉著尼姑的手,面對著冷冷清清的大山深谷,悲慼傷感,想過去在京城何等風光顯赫,望今朝蟄居深山,有家難歸,站在山頭,眺望福建老家,不由地寫下《題福山寺》,詩云:“迢迢百里外,望望皆閩山。皎日中天揭,浮雲也自閒。”朱熹此時雖是野鶴閒雲,但也不失一段浪漫的黃昏戀。兩個尼姑後來也分別給朱熹生下了後代。朱熹在深山老林中,隱匿了幾年,後因病不得不回到福建建陽老家。兩個尼姑及尼姑所生之子不曾帶回建陽,於是江西新城縣留下朱熹兩支後代,該縣留有朱熹詞堂和族譜。慶元六年(年)三月初九,朱熹終於在建陽家裡憂鬱悲涼而死,終年七十一歲。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