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用人之道:不計出身 只要賢能

[ 歷史故事 ]

  眾所周知,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但他們的人生結果卻迥然不同,一個改天換地,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一個兵敗大陸,退守臺灣一隅。這其中有許多主客觀原因,但有一個根本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他們的用人之道有所不同。

  說到用人標準,蔣介石的用人標準出身和忠誠,手下又分“黃埔系”“保定系”“浙江幫”。毛澤東沒有進入過軍事院校,在用人上也就無所謂什麼“保定系”“黃埔系”了。

  毛澤東的用人原則是“五湖四海”,內戰時期,一些許多出身低微的放牛郎、小長工等由於作戰勇敢,都被放到前線予以重任。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賢”和“人盡其才”。

  粟裕和林彪,可以說是在解放戰爭中最耀眼的兩顆明星。解放戰爭初期,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威名大震。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會兵後,毛澤東明示“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正司令在位的情況下,把戰役指揮權交給副司令,這就是用人上的不拘一格。

  粟裕也不辱使命,相繼成功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等戰役。年月,粟裕被任命為華野代司令員兼政委,實際上成為華東戰區最高指揮員獨當一面,旋即又指揮了豫東和濟南戰役。之後的淮海戰役更是粟裕的巔峰之作。

  粟裕第一次進入高層視野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年月的黃橋大戰。內戰前,屬於新四軍體系的粟裕在黨內軍內地位並不高,作為陳毅的副手,而且長期遠離中央,從來沒有進入過中共軍界和政治界的核心圈子,但這並不妨礙毛澤東放手去用他。

  相比較而言,林彪與毛澤東淵源更深,早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林彪就顯示了其軍事指揮才能,但林彪性格孤僻、倔強、冷漠,遵義會議後,他還公開質疑過毛澤東,跟彭德懷說“現在的領導不成了,你出來指揮吧,再這樣下去,就要失敗。我們服從你領導。你下命令,我們跟你走。”

  在遭到拒絕後,又給中央軍委寫信,要求“朱毛下臺”,對於這些,毛澤東只是斥責他“你還是個娃娃,懂個啥?”毛澤東看中的是林彪善用疑兵、善打巧仗、善從側翼和敵後發起進攻和使用計謀等指揮才能,所以在解放戰爭中委以重任,又選拔有原則性又寬容大度的羅榮桓做林彪的搭檔。兩人配合相得益彰,使林彪軍事指揮才能得到很好地發揮。

  毛澤東用人之道與蔣介石還有許多不同之處,如毛澤東“化敵為友”,蔣介石“化友為敵”;毛澤東“化疏為親”,蔣介石“對人苛刻”;毛澤東“不拘一格”,蔣介石“講究資深”等等。

  古人講:“經世之道,識人為先。”“舉賢薦才,為政之要。”“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毛澤東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在當下,人盡其才,執政興國,願朋友們從毛澤東的用人之道中受到啟迪。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