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小皇帝”現象比較普遍。
離我們最近的一位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光緒三十四年(公元年)十月二十一日,歲的德宗載湉病死(史學界懷疑是中毒,次日慈禧太后死亡)。載湉無子,侄兒溥儀哭著被大臣擁上了天子寶座,成為中國封建帝王中最後一位皇帝。而整個清朝,也是中國統一王朝中“小皇帝”最多的一個朝代。除了溥儀,還有(從後往前推)——
德宗載湉(公元-年),歲登基,在位年,死後葬崇陵。歲時親政,光緒二十四年(公元年)六月二十一日“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幽禁於中南海瀛臺。
穆宗載淳(公元-年),歲登基,在位年,死後葬惠陵。慈禧與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將載淳的八大輔政肅順、載垣、端華等“八大王”或處死,或革職,或遣戍,兩宮太后慈安、慈禧“垂簾聽政”。
聖祖玄燁(公元-年),歲登基,年號康熙。在位年,為中國封建帝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死後葬景陵。順治十八年(公元年)正月,世祖福臨死亡。年幼的玄燁得以嗣位,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鰲拜“四大臣”輔政。歲時親政。
世祖福臨(公元年-年),歲登基,在位年。死後葬孝陵。崇德八年(公元年)九月,太宗皇太極病死。在皇權爭執不下的情況下,各親王妥協,折中立年幼的福臨為帝,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福臨是清入關定都北京後的第一位皇帝,歲時多爾袞死去,開始親政。
但清朝上述的五位“小皇帝”都活到了成年,年壽最小的載淳也活到了歲。這些小皇帝並不小,僅是繼大位時年幼。如果要說小,未成年即告夭折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皇帝。從歷代帝王世系年表中可以查到,年壽在歲以下未成年的“小皇帝”,有多位。其中,歲以下的,大約有位——
兩歲皇帝壽命最短的皇帝只在人世間活了個月,他就是東漢的殤帝劉隆(下圖)。劉隆生於公元年,年號“延平”,但吉祥的年號未能讓他延年益壽,也未保其平安,第二年劉隆就死了。劉隆也是中國歷史即位年齡最小的一位皇帝,登基時才三個月。而在位時間也極為短暫,只有八個月。史書上稱他年壽兩歲,是連頭連尾算的,實際上,還不到一歲。如果要評中國封建帝王中的第一小皇帝,我看非劉隆莫屬。
劉隆是接穆宗劉肇(公元-年)的皇位。劉肇,即漢和帝,體弱多病,歲那年冬天,即元興元年(公元)年十二月,劉肇病死於京都洛陽章德前殿。劉肇有陰氏、鄧氏兩位皇后,但都未給他生下龍種。其他嬪妃生產後,子也多夭折。因為這個原因,劉肇生前未能立上太子。劉肇死後,鄧皇后將由宮女所生、為避邪而養在宮外的劉隆接了回來。當時,還有一位歲的皇子劉勝,但劉勝有先天性疾病,不便迎立,只有選劉隆。其時劉隆剛過了“百日”,連話也不會說,娘也不會叫,就當上了皇帝。只可惜他沒有帝王命,娘奶都未吃夠就死了。雖然人生苦短,但劉隆死後享受了帝王之尊,還以帝禮歸葬於康陵。
三歲皇帝中國帝王有生卒記載的帝王中,倒數第二位最小的皇帝也出在東漢,活到了歲,他就是孝衝帝劉炳(見下圖)。劉炳生於公元年,死於公元年,死後葬懷陵。劉隆在位三個月,他是五個月。劉炳是漢順帝劉保的兒子,母親是虞貴人。建康元年(公元年)被立為太子。劉保死後,劉炳於當年八月登基,改年號為永憙。公元年正月,劉炳死於玉堂前殿。關於他的死因,有說是病死的,有說是外戚梁冀毒死的,反正死因不太正常。
七歲皇帝這是元朝小皇帝,名叫懿璘質班(見下圖),即史上的寧宗。懿璘質班是元朝倒數第二位皇帝,他死三十六年後,朱元璋滅掉了元朝,明王朝興起。懿璘質班生於公元年,死於公元年,歲。懿璘質班是明宗和世束(左加“王”旁)的次子,被封為鹿(應加“耳”旁)王。史上傳說,明宗是被弟弟、文宗圖帖睦爾於年八月毒死的。至順三年(公元年)八月,圖帖睦爾死去。臨終前,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遺詔給皇后卜答失裡,立懿璘質班為皇帝。不少人認為,當了天皇帝的袁世凱,是中國帝王中在位時間最短的一個,實際上不是,這個座次應該是懿璘質班的。懿璘質班十月即位,十一月死去,實際在位時間天,比袁世凱少了整整天。如果要評小皇帝之最,懿璘質班也是最合適的候選人。懿璘質班死後,與忽必烈一樣,採用秘葬制,葬於皇家陵區起輦谷。
八歲皇帝在中國帝王,“八歲皇帝”是北朝北齊國幼主高恆。高恒生於公元年,死於公元年,歲.與劉隆、劉炳、懿璘質班一樣,高恆在位僅一個月。由於亂世小朝廷,死後連陵也沒有。高垣是公元年正月以皇太子即帝位的,當月,北周攻陷了都城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高恆出逃時被俘,當年十月被賜死。其父高緯傳位於高恆時,只有歲的高緯自稱太上皇,北周抓到後,還封他為“溫公”。後與兒子高恆一道被賜死,北齊滅亡。雖然時間很短,但高恆還有年號“承光”。
九歲皇帝“九歲皇帝”有兩個。一個是東漢孝質帝劉纘(見下圖一),另一個就是我在前文《中國帝王自殺殉國的五種主要死法》中提到的南宋最後一位小皇帝趙昺(見下圖二)。還有一個是北朝周靜皇帝宇文衍(文闡)。
東漢是盛產小皇帝的朝代,劉隆、劉炳之外的小皇帝是劉纘(公元年—年)。劉纘系東漢第九位皇帝,於年即位,在位不到年,諡號孝質皇帝。劉纘接的是漢衝帝劉炳的皇位。劉炳三歲早夭後,身為漢章帝劉炟玄孫的劉纘,由梁太后與大將軍梁冀立為帝。劉纘其時為歲,即位後改元“本初”。史書對劉纘的評價還是不錯的,劉纘雖然年幼,但聰明伶俐,看不慣梁冀的專橫跋扈。曾當著朝臣的面說梁冀,“此跋扈將軍也”,令梁冀不悅。後梁冀讓人在餅裡下毒,將剛過完歲生日的劉纘毒死。劉纘死後葬靜陵。順便交代一下,劉纘死後,梁冀如法炮製,又立歲的劉志為帝,史稱桓帝,同為小皇帝的劉志未為迷惑,後誅殺了梁冀。
趙昺,系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末帝,是第六位皇帝度宗趙禥的小兒子,端宗趙昰的親弟弟。趙昺生於公元年。在位年,死後無陵。趙昺當皇帝是抗元名臣陸秀夫一手策劃的,還給他起了年號“祥興”。在此之前,陸秀夫已擁立了另一位小皇帝,趙昺的哥哥趙昰為帝,死後廟號端宗。趙罡歲當皇帝,比趙昺還小一歲,在元軍進逼的逃亡途中病死了,僅歲。陸秀夫再立了趙昺。趙昺死時很悲壯,祥興二年(公元年)二月,元軍進攻崖山,南宋失守。在趙昺可能被俘的情況下,陸秀夫對趙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揹著小皇帝赴海殉國。其時,趙昺虛歲才歲。
值得一提的是,德佑皇帝是南宋恭帝趙顯,也是位小皇帝。趙顯生於公元年,與趙昺同年。趙顯、趙昰、趙昺是親兄弟三個,同是度宗趙禥的兒子。趙顯三歲於臨安(今杭州)即位當皇帝,歲被元軍俘獲後北去,不知所終,所以史書上在他的終年一欄,是“?”號,估計被元軍弄死了,活不過歲。這樣算來,中國歷史上有名號的小皇帝就是位了。
北朝時北周靜皇帝宇文衍(文闡)死時也只歲。宇文闡生於公元年,歲即位,在位三年。宇文衍當皇帝與北齊幼主高恆有點相似,公元年二月,其父宇文贇、北周宣皇帝自稱天元皇帝,當太上皇,宇文闡以太子即位,年號大象,後易為大定,史稱靜帝。因為年紀小,由宣帝皇后楊氏的父親楊堅輔政。楊堅欺負外孫,總攬朝政,自封隋王。公元年二月,楊堅覺得當王不過癮,乾脆代周稱帝,立國號隋,廢了宇文闡。三個月後定闡死了,葬恭陵。
從上面可以看出,凡是小皇帝頻出的朝代,包括清朝在內,政局多是動盪不穩當的,東漢、南宋、南北朝,無不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年代,社會混亂,饑荒連年,人吃人的事情多有發生。而這些小皇帝,當年根本就不知“天子”為何物。不要說天子了,他們連人子都難有命享。像劉隆那樣,連話不會說,嘴裡咬著媽媽的奶頭,乳臭未乾,如何聽政,當皇帝?所以,小皇帝出現的年代都是不幸的年代,是國家和民族的災難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