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為何成了求職累贅

[ 哲理故事 ]

我是武漢大學哲學院心理專業的研二學生,上學期至今,我參加了十餘場招聘會,卻一份工作也沒找到。學姐說:“敢於降低自己的身份,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應聘,成功機率會更大。”但我的切身體會卻相反。

在一家中型企業的面試現場,考官先和我簡單聊了幾句,翻到學歷一欄,他突然說:“我們不需要碩士,本科就夠了”。在另一場並未寫明學歷限制的招聘會上,我前面的一位博士生剛投了簡歷,考官就說:“哎呀,你是博士呀,我們養不起”,直接給淘汰了。

記得前兩年,即使應聘條件中註明本科,用人單位也接納本科以上學歷的求職者;但現在,不少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都一口拒絕了碩士生和博士生。當年我報考研究生,是為了在職場上有一個更高的起點,但現在,儘管我的要求並不高,這個“起點”卻太難找到了。

明輝(化名)

記者調查

研究生找工作難於本科生?

記者在各高校採訪了多名研究生,不少人都有類似經歷。華中科大物理學院研二的李同學稱,有面試官曾對自己說:“本科生能做的,幹嘛要碩士呢?碩士還得開高工資。”

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學院研二李同學說,該專業應屆本科生已經簽得差不多了,而部分研究生至今還沒著落。他認為,研究生就業方向比本科生單一,崗位供給也較少,很多企業都沒有招聘計劃,綜合造成了這一現象。據瞭解,該學院已經找到工作的研究生中,基本上都是有機會就籤,而部分本科生可以拿到多個簽約。

華中科大材料控制專業研二的衚衕學則反駁說,理工科還是學歷越高越好,找不到工作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在研究生階段學到真本事。

專家意見:“文憑社會”尷尬的轉軌期

“東方社會是個文憑社會,現在到了尷尬的轉軌期”,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博導周光禮說,東方人普遍認為,學歷越高,就業的選擇餘地越寬,其實並非如此,在美國,上世紀年代就曾出現過“博士失業”現象。

按照實用主義的觀點,少數對學術感興趣,並有鑽研潛力的人,才適合讀碩士和博士,但在中國,絕大多數人深造,只是為了混個文憑,改善工作條件。

年以後,教育部將碩士研究生作為過渡性的學位,從年壓縮為年,培養目標從學術鑽研轉向培養就業型人才。但不少高校沒有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將碩士生培養成了學術不夠,應用能力欠佳的“四不像”。

他建議,政府、高校、學生應共同攜手,解決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困難,研究生應調整心態,到中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去。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