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會做錯的算術題

[ 哲理故事 ]

美國創造教育基金會主席帕內斯教授在給他的學生講學時,曾經列出過一道簡單的算術口算題。然而,這道只有加法運算的題目,卻有%的人發生了運算錯誤。你是否有興趣來試一試?

試題—— + + + + + + + =?

如果你的得數是,那麼你一定是計算錯了,這道題目的正確得數應當是。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在做這道題時會發生錯誤呢?這是因為在得出最後得數之前,你曾在千位數上重複了次加“”的運算,使你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千位數逐漸加的思維定勢。

據帕內斯教授講,在許多地方講學時,絕大多數的聽者也犯了同樣的“思維定勢”的錯誤。

無獨有偶,世界著名的《紐約時報》竟然在期號的排序上出現同樣的錯誤。那是在年月日,《紐約時報》的期號輸入員要對當天的報紙輸入期號,前一天的期號是,他需要加“”的運算,由於在個位、十位都逐漸進位而形成了習慣性思維,他便把百位上的(+)也作了千進位。所以,那天他輸入的期號是,整整躍進了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錯誤竟然沒有被任何人發現,而且持續了一個世紀,直到年元旦,《紐約時報》的期號才被更正,減掉了期。

透過以上兩例,使我們比較切實地體會了“思維性定勢”的特徵。但是,“思維性定勢”並不僅限於這種思維“慣性”所造成的低階錯誤。在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中,對某一事物的“習慣性”思維,也往往制約著人們的發明眼界。人們往往受固有的知識和過去的經驗的影響,不自覺地用以往相同的方式來認識事物和解釋問題。而對這種“思維定勢”的有意識的識破,則可能使人們產生出新的發明和創造。

譬如,“太空梭”是舉世公認的高科技產物,它開創了人類自由往返的先河。但是,美國航天局負責人的一番解釋,卻使世人回味深長。他說:“阿波羅”太空梭的技術實際上沒有一項是新的突破,相反,全部都是已經發明的現有技術。關鍵是我們能夠恰如其分地有機組合,並且實行“系統管理”。

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已使具有“原創性”的發明愈來愈難,愈來愈少,而更多的發明創造則屬於“組合式”發明。就像美國的太空梭,它只是將眾多現有的科技組合在一起,便產生了一種“質”的飛躍。而要成功地實現這種組合,就首先要破除思維定勢。例如:A物質有A用途,B物質有B用途,而當人們破除了對A、B物質的習慣性認識,將A物質與B物質組合在一起,是否就可以產生出C用途呢?

有人創造出這樣一種思維方法,他首先制定出一個座標圖,在縱座標上依次排列出若干個物品,然後用線連起縱座標與橫座標的各點,以此來尋找不同物品的組合,並考慮是否可以產生一種新的效用。例如:當他以縱座標上的“奶瓶”為點,連線到橫座標的“溫度計”時,他就會考慮生產一種帶“溫度計”的“奶瓶”是否給嬰兒餵奶帶來方便?又如,以“奶鍋”為點,連線到“計時電熱裝置”,他就會考慮是否生產一種帶“計時電熱裝置”的專用“奶鍋”,給千家萬戶的熱奶創造方便。

“思維定勢”是“懶漢”的思維方法,有意識地破除它,我們會有更多的發現和發明。

摘自《深圳青年》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