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看魔術表演。當時我們村沒有電視機,也沒有劇院。惟一可以觀看到魔術表演的機會,就是等到農閒或正月的時候,會有一些來自天南海北的雜技班子到村頭的場院上扎臺賣藝。這些規模較小的班子,也就是五六個演員,用石灰粉在地上撒一個圈子,便是表演的舞臺。他們表演的節目多為吞鋼球、吐火,或硬氣功之類。但是不論哪一種雜技班子,都缺少不了魔術表演,那才是最吸引我的。
印象最深的一個節目,是一位中年魔術師手持一個空布袋,先是在地上摔打了幾下,而後再反覆摺疊幾次,以證明那個布袋是空的。等現場的觀眾確認之後,他將布袋撐開,在空中左右來回揮舞,嘴裡則唸叨著聽不清楚的咒語。眨眼之間,魔術師的手中就會變出兩個雞蛋,繼而又變出三個、四個、五個……
變完雞蛋之後,魔術師仍重複著以前的動作。等到唸完咒語,便會從空空的布袋裡掏出一碗麵條,還有幾碟香噴噴的菜餚。到了節目最後,更會有一隻神秘的鴿子從布袋裡騰空飛起。
那時候的鄉村生活仍比較貧苦,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次麵條和雞蛋,更不用說是香噴噴的菜餚了。我在驚訝的同時,嘴裡也漾滿了口水。因此,每次觀看完這個魔術,我的腦海裡就會冒出“如果我學會變魔術多好啊,那樣每天都會有吃不完的雞蛋和麵條”的念頭。
而今,每當回憶起孩提時的那個念頭,仍會忍不住發笑。雖然仍舊喜歡看魔術,但是我早就明白那隻不過是一場經過精心設計的“騙局”罷了。
不久前,在一個民間文藝活動現場,我認識了一位姓牟的老魔術師,他以擅長表演“搬運魔術”而享譽藝壇。那天,他表演的是搬運“金豆子”。他兩手各持一個白瓷碗,桌上擺著兩小堆黃豆。他把兩隻白瓷碗倒扣在黃豆粒上,在眾目睽睽之下,竟然可以隨意變動每一隻碗內黃豆的數量。儘管瞪大眼睛注視著他的每一個動作,然而卻看不出絲毫破綻。
待他表演結束,我問:“您是怎麼練出這樣一雙‘神手’,讓那些黃豆粒像長了翅膀似地飛來飛去呢?”
老人幽默地說:“你知道魔術的‘魔’下面為什麼是一個‘鬼’嗎?那就是告訴大家,魔術其實是一種耍鬼的遊戲。雖然魔術是假的,但是對於表演者來說卻是最真實的。只有相信自己,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魔術師。”
是啊,對魔術師來說,首先必須相信自己,才能夠讓觀眾們相信。其實,人生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魔術師,你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夠有機會贏得別人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