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契(上)

[ 哲理故事 ]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要是世間沒有那麼多的巧合之事兒,文人墨客們又從哪裡獲得許多唬人的素材?

凡是在北方住過一些時日的人們都會有一種感覺,這裡除了冬天的寒冷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大部分日子裡天氣以乾旱為主。不到短暫的雨季來臨之時,便難得見到下雨,這與南方地區的常年多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今年開春以來,阿智居住的這個北方城市統共就下了三場雨。

阿智住的生活小區附近有一大片綠地,其間有草、有花、有樹、有路,是散步、休閒很好的去處。因為他常去那裡散步,才見到了巧合之事。

由於乾旱少雨,園林工人怕花草旱死,今年以來一共澆了三次綠地。

下雨屬於一種自然現象,而澆灌綠地是人工行為,這兩者之間本無絲毫關係,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那何故要放在一起來說呢?

請注意,前面用到了兩次數字“三”——“下了三場雨”、“澆了三次綠地”,這可不是隨便說的,是因為出現了巧合,巧就巧在這個“三”上。

園林工人們頭一次澆灌綠地還是在春天的時候。

那一陣兒,天氣實在乾旱,地皮兒都幹得要裂開了,剛剛泛綠的小草,自然是渴得抬不起頭來。這時,園林工人們發了惻隱之心,決定澆澆地了。

綠地裡有預先鋪設在地下的水管,草地裡散佈著一個個水口。澆地時只需將旋轉式噴水龍頭接在水口上,再開啟總閥門就行了——只有澆地時才能接上水龍頭,平時可不能按著,否則就會被那些缺乏公德意識的宵小們偷個磬淨。

工人們澆地用了一天時間,雖然澆得並不是很透——有些地方地勢較高,存不住水,僅僅溼了土皮兒而已;有些地方是噴水的死角,水不光顧這裡。不過,澆澆就比不澆強,大部分草地還是受益了。

到了晚上,興許是被園林工人們的勞動精神所感動,老天爺也冷不丁地抖開了精神,給下了一夜的雨。

不過,與園林工人們相比,還是老天的力量大:前者只能澆澆草地、後者卻連樹木都給清洗了;前者有澆不透、澆不著的地兒,後者全給照顧到了。而且,一場雨後,還帶來了清新的空氣,連長時間不散的霧霾都淡了許多。

要是公正地評價,自然得給老天爺的這場雨打個高分。

這第一次澆地和第一場下雨是不是有些太巧合了?這場雨早不來、晚不來,熬了那麼多的日子,偏偏在人家澆地之後才來。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多月過去了,這段兒時間老天爺一直犯懶,連個噴嚏都肯不打。持續的乾旱又將綠地裡的小草們折騰得沒了精神,於是,園林工人們又開始準備再次澆地了。

在他們做準備工作時,正好被阿智看到,他心中便想:“可別像上次那樣,他們一澆地就下雨呀。”

阿智本是好意,怕工人們白白付出辛苦,誰知這一心念竟然成了事實。

(未完待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