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從小嬌生慣養,在家裡幾乎沒有做過家務活兒,所以什麼活兒也不會幹,就是那種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連自己的手帕都洗不乾淨的孩子。不過,他並不是沒有長處——學習呱呱叫。
上大學之後,他遇上了高明。跟小智不同的是,高明不僅學習好,而且幹活兒也像模像樣的,可以說是心靈手巧。高明知道了小智的特點,就戲稱他是“兩絕”——腦瓜兒絕對的靈、雙手絕對的笨。
對於高明這個只含百分之五十褒義的評價,小智倒是能接受。俗話說:最知己者莫過於己,小智當然知道自己手笨了。只不過,他卻還有話說。
有一次,他倆閒聊,小智對高明說:“你總說我手笨,我承認,不過我手雖然笨一些,但是我卻不懶,我想以勤補拙還是可以的。”
“你說的對,以勤補拙是最好的、最實用的辦法,寓言故事龜兔賽跑就是說的此理兒。”高明肯定了小智的觀點。接著,他又說:“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人並非天生就笨的,關鍵是從小的訓練。”
聽高明如此說,小智來了興趣,問道:“那你是從小就幹活嗎?”
“沒錯,我記得從很小時起,奶奶就教我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然,一開始也是幹什麼不像什麼,可是幹得多了,自然就靈便了。”高明回答道。
隨後,高明向小智講了他跟奶奶的一些往事,其中不少是奶奶如何教自己學幹活兒的。
高明的奶奶是個半文盲,她沒有上學堂念過書。但是她識字,那是因為她年輕時,在老家——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邊區根據地——在邊區政府婦救會組織的掃盲班學過識字。儘管奶奶的文化水平不高,只是粗通文墨而已,但是她的很多觀念、觀點的水準卻並不低。因為高明基本上是奶奶一手帶大,所以他受益匪淺。
高明覺得奶奶有很多高見,比如:對於孩子唸書與幹活兒這對矛盾,她就有不少與眾不同的觀點。
她承認孩子讀書很重要,但是,她認為孩子從小學會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也同樣重要;
她認為孩子唸書是為了學知識,而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幹活兒(工作),所以,說到底還是幹活兒更重要;
她還認為,幹活兒與學習其實並不矛盾,幹活兒需要心靈手巧才行,經常幹些家務還可以促進學習。
由於高明家的特殊情況,他記得自己從打記事起,幾乎都是在奶奶家成長的。所以,奶奶一直就用她那傳統、樸素的觀念薰陶著孫子。
高明記得,自己學齡前時奶奶剛剛退休,身子骨還挺硬朗,除了做全家的一日三餐、搞家庭的衛生以外,她還常常做一些針線活兒,尤其愛做幼兒穿的那種小鞋——幼童鞋。
為了做幼童鞋,奶奶攢了不少五顏六色的布頭,也有各種顏色的線。
她一有空就盤腿坐在床上納鞋底、做鞋幫、做鞋袢兒、上鞋幫。為了使鞋更漂亮,她還在鞋面綴上各種各樣的動物、花朵圖案。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