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智上高中的兒子說胃部不舒服,都好幾天了。其實阿智心裡明白,兒子是輕微的胃炎,去社群醫療服務站開點胃藥吃就行。可是,架不住媳婦、兒子都願意去大醫院檢查一下。
次日,滿懷無奈的阿智帶兒子去了市裡一流的醫院——省二院看病。掛了個高價的專家號,醫生給看了兩分鐘,便開了兩張檢驗單,分別是讓檢查肝功能和做肝膽B超的。
這兩項檢查完後,結果正常。
醫生又讓做一個C呼氣檢測,結果仍然正常。
“再做一個胃鏡檢查吧?”醫生又用商量的口吻徵求意見。
“堅決不做胃鏡,太難受了。”兒子不同意,雖然他沒有做過胃鏡,但是估計聽別的同學說過,做胃鏡有多麼地難受。
其實,阿智也不願意給兒子做胃鏡,他想的與兒子不一樣:連做三項檢查,已經花掉五百多元錢了,做胃鏡估計又得好幾百。兒子不知道心疼錢,自己可知道這是一個星期的血汗換來的呀!不心疼怎麼能行?
看著小患者執意不肯做胃鏡,醫生頗有些不快地搖搖頭:“不做胃鏡怎麼知道胃裡有什麼病?”
後來,醫生終究還是開了一張藥單,說:“先吃點兒藥,觀察一下吧。”
阿智買藥用了七十多元錢,這才是真正用於治病的費用,當屬雪中之炭,而前邊花掉的幾百元無疑是給醫院錦上添花去了。
這次給兒子看病,使阿智感慨萬分。
難道現代的醫生離開了各項檢查就不會診斷了?非也!其實不用說是位專家、即便是一個普通的醫師也知道,像阿智兒子這樣的半大小夥子,身體不會有太大毛病的,開點兒常規的藥吃即可OK。
然而,醫生為何卻要一再開單檢驗、檢查呢?答案只有一個:利益使然!
曾幾何時,原本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早已經被無度的物慾浸泡得忘記了自己神聖的職責是什麼。在他們眼裡,每一位來就診的患者,就像是一臺活動的提款機,而醫生的任務便是設法(合法地)將提款機裡的錢盡數提出。
當然,醫生中也不乏有正義感、有良知者,他們有意讓患者看病時少花點兒冤枉錢。
可是為醫院創收,是上面鐵定的任務。每一位醫生不必考慮患者是否真正需要,卻必須對患者開足檢驗單,只有給患者多做檢查、檢驗,醫院的收入才能更高。如若醫生不按照上面的規定辦事兒,不開或少開單子,那麼輕則少提獎金、重則飯碗不保!胳臂勢必擰不過大腿,所以,醫生不多開單子還能作何選擇?
這真是變相地逼良為娼啊!
眼見醫院這種令患者懼怕的吸金術,使阿智又想起了很多年前人們那一句感慨的話,是發自肺腑的:“有嘛別有病、沒嘛別沒錢。”
是啊,現在這個物慾充斥的社會,若沒有錢,將寸步難行。
不過有了錢兒又能怎樣?一個小病兒就能讓你積攢的血汗錢迅速蒸發;一場大病足以使一個家庭由小康回到解放前,甚至於傾家蕩產。
除非有病不看,硬抗!
於是,阿智腦海裡浮現出了一幅幽默畫面:一所醫院,就像是魔術師的櫃子,一位富翁進去了,出來時變成了一個窮光蛋!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醫院,百姓們既離不開、又無可奈何的醫院!
其實不僅僅是醫院,在社會道德淪喪、行業道德淪喪的現實重壓下,又有幾人能夠獨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呢?
無怪乎有那句流傳甚快的非名言:“師太,你就從了老衲吧!”試想,連老尼姑都悄悄地與老和尚苟且去了,哪裡還能找到淨土?
人們只好對世間的各種怪像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