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買的不如會賣的——一個涉及投資理念的話題

[ 哲理故事 ]

阿智記得自己小的時候,媽媽有一些經常唸叨的話,能把阿智的耳朵都磨出了繭子,其中一句是“會買的不如會賣的”。由於當時阿智歲數小,尚不知道此語中的確切含義。直到他在社會上歷練了多年之後,才明白媽媽那句話,不僅包含了商家的精明與工於心計,還包含了消費者的幾多無奈——總是人家被算計。話說有一天,阿智陪著單位的出納小林去銀行存款。單位有安全規定:會計人員攜帶大額現金外出必須有一人陪同。所以,今天阿智陪著小林來了。由於顧客較多,他倆在等候期間便一邊聊天、一邊看銀行告示欄上的宣傳單。其中有一個理財產品的廣告吸引了小林,其大意是:客戶從歲起每年存一萬元,連續存十年,到六十歲後可一次性領取萬元;也可以六十歲後每月支取元,直到八十歲為止。“這個產品真好,要是我到了三十歲時還有這種產品,我一定得入。”小林對阿智說。其實阿智也看到了這個廣告,不過他沒有回答小林,只是在淡淡地笑著。從阿智的笑容裡,小林似乎看出了別的東西,於是她又問:“智公,你不贊成我的意見嗎?”“我對你的意見現在保持沉默,等會兒回去後,咱們算一筆賬,然後你就明白了。”阿智模稜兩可地回答。一時無話,待小林辦完業務,兩人回到了單位。小林是個凡事都要弄明白的人,她對那個理財產品的事兒依然沒有放下,所以非讓阿智給說個明白。於是,阿智給小林算了一筆簡單的賬。“如果按照那個理財產品的說法,客戶從歲起每年存一萬元,連續存十年,總投入是十萬,若客戶到六十歲後一次性支取,可得萬,似乎是賺了萬;如果六十歲後逐月支取元,直到八十歲,似乎賺得更多。對不對?”阿智對小林講。“就是這個意思,客戶確實挺合適的,但是你為什麼卻要帶著‘似乎’呢?還是兩個。”小林不解。“咱們先放下這個理財產品先不提,先說一個投資的基本理念:如果你有一筆錢既想投資、又想安全,就必須曉得銀行存款收益或購買國債收益是多少,然後與所選的投資專案做比較,如果你的投資專案收益明顯高於銀行存款或購買國債收益,並且安全,才可選擇這個專案。我之所以反覆提到安全,是因為任何投資的安全性都不如銀行存款或購買國債。”“安全性我倒是知道,可是怎麼做比較呢?”小林問。“就以十萬為例。用如下方式存銀行:從三十歲起將十萬元逐年存入銀行,為了得到最大的收益,首選五年定期存款,次選三年定期、再選兩年定期或一年定期。三十歲那年存一萬,此後的操作很簡單,五年到期後,再連本帶利續存一次,如此滾動直至六十歲為止,這時已經存了六次五年定期。三十一歲那年又存一萬,如上方法滾動續存,到五十六歲已經存了五次五年定期,然後改存一次三年定期和一次一年定期,次年便到了六十歲。其餘的八萬依次類推。你算算,按照這種方法存款,到六十歲時本利合計是多少?”小林算了一下答道:“將近.萬。我明白了,按照那個理財產品的說法,客戶六十歲時一次性支取萬,是用的客戶自己的錢,人家理財公司還有賺頭,怪不得你那會兒要用‘似乎’呢?”“如果是選擇購買國債,收益更高,你抽空兒再算算就知道了。”阿智又提示。“現在不算了,購買國債的收益肯定更高,因為國債利率始終高於同期的存款利率。”小林回答。“在投資理財方面,咱們是買家,人家理財公司是賣家,你就記住我說的那個投資的基本理念,還有一句簡單的、卻是頗有哲理的話——‘會買的不如會賣的’,到底划算與否,心裡就有數了。”阿智又說。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書呆子與青蛙
下一篇: 掌管時間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