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梨

[ 哲理故事 ]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企事業單位時興職工教育。阿智他們單位也順應潮流,辦起了短期技術培訓班,教育物件為中青年職工,以青工為主,每天從工作時間裡抽出兩個小時上課。

阿智的任務是組織講課。他聯絡了幾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備課、講課,包括:機械製圖、公差與配合、金屬工藝與熱處理、公差與測量技術、工藝定位以及工廠常用數學知識等等。阿智不僅負責組織,還擔任其中兩門課程的教學。

他們的教室選擇了位於辦公樓頂層的會議室。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單位也搞開放,就把頂層的幾間房子租給了外單位——一家個體的小公司。

這家公司的老闆是一個年輕人,僱員也是一群青年男女。老闆個子不高、精瘦,不過大大的眼睛配上清瘦的面龐還是挺精神的。他姓李,按他的年齡和身材來說,人們應該叫他小李老闆、或者直呼小李就行了,可是不少人卻叫他大李。

起初,阿智對大李這個稱呼有些莫名其妙:因為按照單位的慣例,只有那些大個子的青年才配在姓前搭一個大字,這個小個子怎麼也“大”了?

後來,阿智終於明白了:“大李”者非大李也!竟是“大梨”,乃借用了京津一帶的一句方言——稱呼喜吹牛皮者。

阿智跟“大梨”不熟,僅是認識而已,對他是否能“吹”沒有感性認識。

這一天,該著阿智講課了,學員不是太多,就二、三十個人,連會議室的一半兒座位都坐不滿。阿智講了一會兒課,發現又陸陸續續地進來了一些青年,全是“大梨”公司的兵。

阿智心想:“誰來聽課都行,年輕人學點兒知識肯定是件好事兒。”就沒有在意,繼續講課。後來,他發現“大梨”也進來了,坐在最後面的一個座位上。

等到下了課,阿智正在收拾教材、教具時,“大梨”走了過來打招呼,並對阿智說:“我想請你給我們公司的員工講課。”

“講什麼?”阿智好奇地問道。

“就講你們開的這些課,咱們配合一下,我想在半年時間內,將我的員工們培養到大學畢業的水平。”“大梨”信心滿滿地說著。

“當真?”阿智有些懷疑他是在開玩笑,便問了一句。

“真的,每天上兩個小時的課。”“大梨”沒有絲毫開玩笑的意思。

現在,阿智才真的體會到此君為何被叫“大梨”了,他的思維、口氣果然遠非常人可比,試想:每天兩個小時,即使算上星期天,半年時間也不過三百多個小時,竟然想把一群青年培養到大學畢業的水平,教者與學者得分別是多麼高明的老師和一群神童呀?

“對不起,我沒有那個水平,也沒有那些時間,因為我的工作很忙。”阿智笑了笑,謝絕了“大梨”的“聘請”。

如此“大梨”,阿智幾十年來碰到的並不多。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蛇和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