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從小就記得,家裡有一個長把烙鐵,是鑄鐵的,烙鐵頭是等腰三角形的,兩寸多高、約半寸厚,把兒長將近二尺。
這個烙鐵可是媽媽的寶貝工具,用來熨衣服、熨夾紙(由多層布粘在一起,是做鞋底的材料)。
使用之前,將烙鐵頭放在煤火爐上燒熱。不能燒得太熱,否則會燙壞布料的。
媽媽用一個簡單的辦法“檢驗”烙鐵的溫度是否合適:朝著燒熱的烙鐵頭底面啐點兒吐沫,以吐沫星子“刺啦”一聲結了球為合適。
那時小麥還小,全是玩的心。他常見媽媽燒烙鐵,就自告奮勇地要求幫媽媽燒,倒不是他喜歡幹活,而是看著吐沫星子在烙鐵面上“刺啦、刺啦”地滾動挺好玩的。他有時趁著媽媽不注意,故意多吐幾次吐沫,反正烙鐵涼了就再燒熱唄。
後來,家裡有了電熨斗,那個鑄鐵烙鐵就用不著了。但是,媽媽卻捨不得丟掉它。
有一次,小麥家搬了家,到了新的住處後,也不知對門的鄰居是怎麼知道小麥家有一個電熨斗的。
那是一個星期天,對門鄰居家的兒媳婦來找媽媽借電熨斗,鄰居住著,這點兒小忙不能不幫,所以,媽媽就爽快地把電熨斗借給了那個媳婦,而且是帶著包裝盒一塊兒給她的。
過了兩天,小麥下班後,看見媽媽坐在床邊,拿著電熨斗一邊看、一邊傷心地嘆氣。小麥忙問:“怎麼了?”
媽媽把電熨斗遞給小麥,說道:“你看看!”
小麥拿起電熨斗一看,原本光滑得跟鏡面一樣的底面,橫七豎八地劃了很多痕跡,有的地方劃痕還挺深。
小麥明白了,鄰居借去電熨斗不是熨衣物,而是幹別的。他猛地想起:鄰居家正在做傢俱,他們肯定是用電熨斗幹了木工活,不然底面怎麼會有那麼嚴重的劃傷呢?
平時媽媽使用電熨斗時非常愛護、非常小心,可是鄰居竟然如此不知道心疼別人家的東西,才借了一次,就給糟蹋成了這個樣子,怨不得媽媽那麼傷心呢?
“唉,吃個啞巴虧吧!”小麥心裡想著,安慰了媽媽幾句。
誰知,媽媽從床邊站起,走到廚房放置雜物的角落裡翻騰了起來。小麥也跟過去,問媽媽:“找什麼呀?”
“找烙鐵。”媽媽答道,小麥知道她指的是那個老古董——鑄鐵烙鐵。
忙乎了一會兒,媽媽終於找到了那個長把兒烙鐵,還好沒有生鏽。一是以前使用時,經常反覆地加熱、冷卻,已經使烙鐵頭鈍化,不易生鏽;二是放置之前,媽媽在烙鐵上塗了油,也有防鏽作用。
小麥不知媽媽找出這個舊東西幹什麼,媽媽也看出了小麥的疑惑,但是沒有挑明,而是說:“肯定有用。”
第二晚上,有人敲門,小麥開門一看,是鄰居——不過不是兒媳婦,卻是她的老公公。
鄰居笑著說:“再用用你家的烙鐵。”小麥心裡想著:“還好意思借呀?”不過他沒有說出口。估計是鄰居的兒媳婦不好意思來借了,她公公才親自出馬的。
小麥正發愁借給、還是不借給時,就聽見媽媽在後邊答道:“等一下,我給你拿。”她轉身去廚房門後,拿出了那個鑄鐵烙鐵。
小麥看見媽媽拿著鑄鐵烙鐵,差點兒笑出聲來,原來她翻騰出那個老古董是為了搪塞鄰居的。
這倒是挺對:反正鄰居也不懂得愛護東西,就借給他們鑄鐵烙鐵去可勁兒造吧,還不怕劃傷。
不過,鄰居一看媽媽拿著鑄鐵烙鐵,趕緊擺擺手說:“不借了,我家也有這個。”
小麥真佩服媽媽,還有這一招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