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要自己創造
歡喜是人人都向往的,那麼,什麼是歡喜呢?禪家告訴我們,歡喜是一種生活的流露,是從自性中表現出來的。有好吃的好喝的,不一定會歡喜,因惟飲暴食吃壞了腸胃,不但歡喜不起來,還會遭罪;瘋狂蹦迪打遊戲,也不一定歡喜,充其量不過是娛樂,或者是滿足一時私慾的狂歡罷了;升官發財了,但生活過得不歡喜,人生也沒有什麼意義。
歡喜要從哪裡來?慧思禪師說:“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意思是說歡喜要靠我們自己去創造,不能指望別人給予。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件事都有可能引起誤會、煩惱、怨氣、矛盾,甚至仇恨,所以,指望別人給予是不可靠的。
歡喜與否取決於我們的心境,世界上沒有絕對不好的東西,也沒有什麼絕對的歡喜,如果你是喜悅的、樂觀的,再不好、再普通的事物你也能享受到生命之喜悅。心裡裝滿了歡喜,粗茶淡飯,也會覺得是人間難得的美味,滿足那細嚼慢嚥的餘香;樸實著裝,也能知足常樂,深居簡出也如人間天堂,安步當車,也能安貧樂道、怡然自得。如內心裝滿了歡喜,就是路上堵車,也會以欣賞的眼光觀看道旁的風景。漫步郊野,看著那綠油油的麥田,或者收穫季節那黃澄澄的稻穗,你也會覺得充滿了詩情畫意。
你可能說現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競爭壓力如此之大,失業率如此之高,愁心事不斷,哪兒還有歡喜可言?
有句話說,境由心轉,心能轉境,那些每天心中充滿歡喜的人能夠生活得平淡從容、輕鬆安定、自由自在,不在於他每天都能遇到好事,只是由於他擅長隨時調劑自己的良好心態來轉境界。由此世界上就沒有什麼不好的事,就能將所遇到的不悅的事物看得開,世界是很美好的!
從前,有位老太太有兩個閨女,大閨女嫁給了一個賣傘的、小閨女嫁給了一個賣鞋的。從此倆女兒出嫁後,老太太整天坐在路口哭,鄰居都稱她為“哭婆婆”。
一天,一位老和尚路過此處,看見老太太傷心的樣子,便問其緣由。老太太告訴老和尚說:“我有兩個女兒,一個賣傘,一個賣鞋,看到太陽就想起了大女兒的傘會賣不出去,因此傷心而哭;看到下雨又想起小女兒的鞋會不好賣,因此也傷心落淚。”
老和尚說:“你應該天天高興才對啊。”
太太擦乾眼淚說:“我天天發愁,有什麼可高興的!”
老和尚開導她說:“以後每到晴天就為賣鞋的小女兒高興,因為一定會有許多人買鞋;到了雨天就為賣傘的大女兒高興,因為雨天一定有許多人需要雨傘。這樣,你就不會難過了。”
聽了老和尚的一番開導,老太太恍然大悟,也不覺得傷心了。從此,街頭便有了一個總是樂呵呵的“笑婆婆”。
一個人的內心歡喜與否,不在於他擁有什麼,擁有的多寡,而在於他如何看待自己所擁有的。也就是說,歡喜是一種猾的心態,是一種純主觀的內在意識和心靈上的滿足。世界還是這個世界,如果我們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它,映入我們眼簾的一定是灰濛濛的一片;如果我們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它,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陽光明媚、山清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