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倆脾氣最好的搭配是一急一緩、一硬一軟,如此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反之,兩個急脾氣湊到一塊兒,慢說是大事,即便是日常瑣事上誰也不讓誰,你急、我比你更急,非得成天價地火上房不可;而兩個慢性子也並不好,有了事兒誰也不往透裡挑,悶葫蘆對悶葫蘆,往往會生暗氣,日久天長還會落病。陶子是個急性子,幹活麻利,遇見事嘴碎叨,不說出個所以然就不肯罷休。他媳婦小姜也是個潑辣人,利利索索的,嘴上也是不饒人。這兩口子算是對了點兒了,在家裡都想當真正的戶主,自然馬勺碰鍋沿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飯。那是兩口子還不到三十歲時,有一天,孩子出去玩了,兩口子也不知為了那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兒,爭執了起來。先是低聲地咯嘰,過了一會兒,事情還是沒有擺平,陶子的音調立時提高了八度,小姜一看他開了高音喇叭,也不示弱,尖著嗓子跟他嚷嚷了起來。周圍的幾家鄰居已經聽慣了他們兩口子的高音兒,也並不在意了,就由他們鬧去吧。兩人吵著吵著,陶子就犯開了渾,衝著媳婦喊道:“你給我滾!”並用手一指大門。雖然他們成家以來已經無數次吵架了,可是讓媳婦“滾”,還是陶子第一次出口。小姜一聽陶子此言,心裡就想揣進了一個大冰塊兒,透心地涼!她狠狠地瞪了陶子一眼,二話沒說,摔門就走了。他們住在四樓,小姜邊氣呼呼地“噔噔”下樓,邊恨恨地想著:“這個二貨,跟他沒法兒過了!”……再說陶子,一怒之下脫口一個“滾”字,攆走了媳婦。按說媳婦走了,他該心安了吧,可是,就在媳婦摔門的咣噹聲發出後,陶子猛地警醒了:為了這點兒芝麻穀子的小事兒,犯得著讓媳婦滾嗎?!他急忙跑到陽臺,想喊住媳婦,可是,他剛到陽臺,又轉念一想:自己男子漢大丈夫,焉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對著媳婦說軟話呢?於是,他又踅了回來。然而,他回到客廳後,卻轉開了磨,腦子裡就像兩個人在爭論:一個說,媳婦走就走吧!另一個說,得把她叫回來,還得過日子呀!就在陶子心裡矛盾著兩難時,門又咣噹一聲開了,把正在琢磨事情的陶子嚇了一跳!他扭臉兒一看門口,媳婦小姜插著腰站在那裡。陶子看見媳婦沒走,不由得“噗嗤”一聲笑了,壓低了聲音說:“你不是滾了嗎?”他是怕開著門再大聲說話讓鄰居們聽見了。小姜閃身進屋,關門後說道:“這是我家,憑什麼叫我滾!”一聽媳婦說的話挺在理兒,陶子問她:“你在哪遇上了高人,還學會這麼說了?”“姥姥教我的!”小姜自豪地說。原來,剛才小姜出了樓門口走了幾步,猛地想起姥姥的那句話,是她臨出嫁頭一天時姥姥說的。小姜自小就由姥姥帶著,要說起來,她跟姥姥比跟媽都親,也最聽姥姥的話。那天,姥姥拉著小姜的手,語重心長地叮嚀她:“娥子(小姜的乳名)!嫁過去以後,你和陶子過日子,難免磕磕碰碰,你一定要記住:你倆若是吵了架,千萬別立時回孃家,那樣會加深矛盾。”“那怎麼辦?”小姜請教姥姥。“遇上了這種事兒,最好的辦法就是跟他糗著!”姥姥交給了外孫女一個“錦囊妙計”。“對!就聽姥姥的,跟他糗上了!”氣沖沖地往外走的小姜立時有了主意,又回來了。……一轉眼兒,好多年過去了,小姜還跟陶子“糗”著,雖然兩口子還是斷不了拌嘴。必須承認:小姜是個聰明透頂的媳婦,而她的姥姥顯然就是一位“高參”。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夫妻就是沒有聽姥姥的話,為了一些家庭瑣事不合而分道揚鑣了,其實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