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智年輕時在工廠當技術員,經常去生產現場。由於他勤快、好說話,所以很招車間的領導和師傅們的歡迎。有一個車間,主任是位姓蘇的老師傅,平時不苟言笑,好抬槓,人挺難處。可是,他見了阿智卻能露出笑臉兒,而且這一老一少還挺談得來。記得有一次,阿智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去那個車間。正好蘇主任沒事兒,就拽住阿智要聊一會兒。當然,他倆聊天,是蘇主任主講,阿智偶爾插上一句,大部分的時間是當聽眾。阿智早就發現,能夠耐心地給意欲“演講”的長者當聽眾,並且是“忠實”(至少表面上看去是在細心聆聽)的聽眾,對“演講”者來說是一種樂趣。如此一來,用不了幾次就能拉近兩人的關係,此法兒幾乎百試不爽。兩人正聊著,阿智想起別的師傅說過:老蘇是回民。於是,在蘇主任講著、講著打了一個喯兒的時候,阿智插嘴問道:“蘇師傅!我聽說你是回民?”聽見阿智如此問話,蘇主任詭譎地笑了笑,他看看左右沒有別人,便小聲對阿智說:“告訴你吧,我這個回民是假的。記住,可別亂傳啊。”隨後,他給阿智講了一段兒當年的故事。那還是建國初期,由於國家建設的需要,經常從不同的企事業單位(包括部隊)抽調人員,組建新的單位。所以,常常有新成立的單位,在短期之內,除了幾位領導之外,職工們誰也不認識誰,自然更不瞭解對方的基本情況了。小蘇——當年的蘇主任,也被編進了一家位於西北某地的中型機械廠。或許是由於地處西北的原因,職工裡面回回比較多,為了尊重少數民族職工的傳統習慣,工廠建了一大一小兩個食堂,大食堂是漢民的,小食堂是回民的。腦瓜兒靈活的小蘇很快就發現:小食堂的伙食比大食堂好多了,於是,他就想去小食堂“蹭飯”。誰知,他去打飯時,炊事員卻問他是不是回民?為了蹭飯,小蘇只好說了一句謊話:“俺是回民。”頭一次吃回民的飯菜,除了有些羶氣以外,還是挺香的,油水也大。於是,小蘇從此就當上了“回民”,後來連履歷上的民族都是如此填的。多年後,他又調到了現在這個單位,自然人們就繼續當他是回民了。不過,這個單位沒有回民食堂,他只好慢慢地又還了“俗”。“唉!剛調來的時候,因為吃了多年的回民食堂,乍一吃漢民的飯菜還挺不適應。”蘇主任這樣說著,結束了他的“回民”故事。社會真是一個大熔爐,不僅能磨鍊人的意志、改造人的思想,還能“變”了人的民族,著實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