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阿智高中畢業到農村插隊當知青,有一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他還由此學了一個當地的土話。有一次,阿智看見一些社員修整路邊的樹木,把多餘的、長得不好的枝椏修掉。對這種修樹的方法,當地人用一個土語叫做“磕溜”(由於是土語,字典上沒有,這只是按照發音湊的字)。有一位老社員對阿智他們這些學生講修樹的道理:“樹要勤磕溜,才能長得直溜。”顯然,那種歪脖樹就是不磕溜的結果。記得小時候,不論是阿智自己家,還是鄰居家,家長們大多都對孩子不嬌慣,該說就說、該訓就訓、甚至該打就打。而且大人們幾乎有一個共識:好孩子不是慣出來的。因此有了那句俗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當然只是對那些特別淘的孩子說的。不被嬌慣的孩子,最大的優點就是:從小就有一種責任感,先是在家裡,然後是在學校、在社會上,肯盡到自己的責任。看來磕溜樹與不嬌慣孩子是同一個道理,都是為了利於其成長。很快,幾十年過去了,或許因為太多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幾乎與幾十年前完全翻了個兒:幾乎沒有一家不嬌慣孩子的!那一次,阿智去超市買東西,剛進超市,就見前面有祖孫三口:三、四歲大小的孩子、他的奶奶、媽媽。孩子的媽媽推了一輛購物車,奶奶忙討好地對孫兒說:“乖孫子,奶奶抱你坐購物車。”誰知孫子一點兒都不領情,也不乖,還不屑地對奶奶叱道:“不要臭奶奶,讓媽媽抱。”這位“可憐”的奶奶,登時就像熱臉貼上了涼屁股一樣尷尬。孩子的媽媽忙停下車,把孩子抱上了購物車。這個孩子對奶奶沒禮貌,口出不遜,但是阿智卻沒有聽見那個當媽媽的訓斥孩子,只見孩子的奶奶訕了吧唧地跟在後面,小聲地嘟囔了一句:“這孩子,翻臉不認人!”到了貨物架前,那個孩子見物就拿,不一會兒就堆了半車。估計他家的錢也不是颳大風刮來的,所以當孩子又拿了一包食品時,孩子的媽媽終於忍不住了,“不能再拿了!”她奪下孩子手中的袋子又放回了原處。只見孩子嘴一撇,使出了慣用的“殺手鐧”——咧咧上了。就在這當口,奶奶急忙拿起那袋食品,又交給了孩子,並說:“咱們要了!”孩子不哭了,而且立即“倒戈”:“不要臭媽媽,奶奶推。”看來,奶奶的及時表現,又重新贏得了孩子的心。阿智明白了,這家人都是爭著、搶著地嬌慣孩子的,所以孩子才那麼不是東西。此時,奶奶推著車,孩子的媽媽落後了幾步,只聽她嘟囔:“沒有見過這麼嬌慣孩子的。”但願她真的明白了:太嬌慣孩子,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一丁點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