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真人傳說故事

[ 民間故事 ]

.志學於醫 槐蔭苦讀

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他先後兩次患熱病,一次患冷痢。每當他面黃肌瘦,飽嘗病痛之苦的時候,母親總是日夜守護在他的身邊,給他熬藥喂藥。父親也揹著他翻溝過嶺去找醫生。次數多了,支付不起醫藥費用,就只好變賣家產。孫思邈看到,由於自己的病,給父母造成這麼大的困難,心裡難過。他從自己幼年的痛苦經歷認識到疾病對人的危害,體會到醫生能夠解除病人的痛苦。於是從很早就萌發了學醫的願望。孫思邈天資聰明,“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他在離家較遠的私塾土窯洞裡上學,不僅在課堂上用心學習,還經常在家鄉的魚兒嶺一棵槐樹下讀書。透過刻苦用功,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從孫思邈的時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雖然滄桑變幻,他當年讀書的窯洞早已湮沒,但這棵“千年古槐”現在依然旺盛地生長在他的家鄉孫家原,成為歷史的見證,供遊覽觀賞,留給世人不盡的緬懷和無限的遐思,激勵學子敬業奮鬥。.衝破世俗少年時的孫思邈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他排除封建等級觀念,敢於衝破當時盛行的儒士書生透過讀書而進身於仕途的世俗,敢於批評鄙視行醫救人的極不合理的社會偏見。他不隨波逐流,不屑混跡官場、沽名釣譽,而從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發,以“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苦”為念,胸懷濟世之志,準備把畢生精力貢獻於醫學事業,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遠遠地高於當時的世俗之輩。 .寒秋涉水孫思邈把貧苦農民和病患者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一心一意地為他們服務。他主張:若有疾厄者來求救時,醫生不能先顧慮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顧後,寧肯自己跋山涉水,飢渴疲勞也要去救等待醫診的病人。孫家原村南邊有一條澗溝,水流湍急。為給溝那邊的群眾治病,他不顧激流險阻,不顧深秋河水的冰冷,時常淌水過河。有一個“火燒澗溝水”的故事,指的就是這方面的事蹟。說的是天神為了讓孫思邈給對岸的病人治病,在他過河時,用火把水燒乾,待他過去了再復原。孫思邈長期為勞動人民“濟疾解危,一心赴救”多少年如一日,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藥材種植對於中草藥的研究,是孫思邈堅持終生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他很早就開始在家鄉上山採藥。為了採藥,他攀懸崖、穿峽谷,跑遍了家鄉的山嶺溝壑。他還在家鄉開闢了藥材園,種植藥材,從下種、施肥、收採到炮製、貯藏等,不僅精心操作,而且有詳細的記錄。他把藥材分為玉、石、草、木、人、獸、蟲、魚、果、菜、米、谷等幾大類,記載了八百餘種藥名。他按藥物功用,將藥物分為類,以“總攝眾病”,“臨事處方,可得依之取決”。很有實用價值。直到千年之後的現在,孫思邈的這些記載,仍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衡山釆松脂唐貞觀年間,孫思邈從江州到南嶽衡山。衡山流泉飛瀑,峰巒蒼翠,有“五嶽獨秀”之稱,是歷代帝王祭祀之地。衡山盛產銀杏、金銀杉等珍貴草木,為孫思邀考察醫藥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孫思邈在衡山,為了採集松脂,於立夏那一曰,從山嶺向東跋涉“四百八十里,又南行入谷五十里”,到“有大石四十餘丈之處,見南面有大松三十餘株”,終於採到了“不見日月之松脂”。又將其帶回煉製成“衡山松脂膏”,服之使人可以“耐寒暑,“五臟補益”。這些生動的事實足以可見孫思邈當年採藥時用心的專注和經歷的艱難。 .友人論學令狐德棻,初唐著名的史學家,主編《周書》、《晉書》等,歷任禮部侍郎、弘文館學士等職。他與孫思邈是同鄉人(今陝西耀縣),在京城期間兩個人交往甚為親切,時常相聚談古論今。令狐德棻瞭解孫思邈的淵博學識,深知其思想早已超出醫學範疇。在他們的談論中,孫思邈把哲學思維和醫學相結合,由哲理會通醫理,闡發了 “妙解陰陽”、“ 慎以畏為本”等一系列真知灼見,讓令狐德棻非常折服。孫思邈在同令狐德棻的談論中,也吸收許多文史方面的知識。.魏徵問史孫思邈見多識廣,有極其淵博的歷史知識,特別是對南北朝後期和隋朝的歷史,更是通曉備至。唐貞觀三年.(公元年),唐太宗下詔書,令名臣魏徵、令狐德棻、姚思廉、孫處約等人編纂南北朝以來齊、梁、陳、周、隋等五代歷史。在撰修這些歷史的過程中,魏徵、令狐德棻恐有遺漏,多次訪問和請教孫思邈,請他對前代史實提供諮詢。當時孫思邈年歲已高,但他“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在解答魏徵等人的疑難時,口以傳授,把南北朝各國的情況從總體到細節,說得清清楚楚,如同他親眼看見過一樣,使朝野上下深表欽佩。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巧打更
下一篇: 啼 笑 皆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