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在秦朝滅亡後,互相爭霸,形成歷史上所謂“楚漢相爭”的混戰局面。
當時,楚漢雙方兵力相差不多,在河南、安徽、山東一帶,輾轉互攻,各有勝負。後來,戰事呈膠捲狀態,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隔澗對壘,長時期相持不下。士兵厭戰,後勤困難,雙方都感到很疲勞。漢軍比起楚軍來,人數多些,糧食也較足。可是劉邦的父母妻子,卻被項羽拘押在楚軍中,這對劉邦的威脅不小。據《史記》載,劉邦曾派陸賈去向項羽要求送還他被押的家屬,項羽不答應。劉邦又派侯公去勸說。項羽想想自己兵疲糧絕,確實也不易取勝,便跟漢方約定,劃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平分天下,各不相擾。項羽就把劉邦的父母妻子都送回。漢軍見達成和解,戰事結束,都高呼萬歲。楚軍則由項羽率領,開始向東撤退。
劉邦也準備撤兵回關中去。但是張良、陳平說道:“我們已取得了天下的大半,諸侯都歸附我們,而楚軍兵疲糧絕,這正是亡楚的大好時機!我們應當趁此機會徹底消滅它,否則真所謂‘養虎遺患’。如果讓他這頭猛虎息養好了,那就會給我們自己留下大害!”劉邦一聽,正合他的心意,便下令追擊項羽。“鴻溝為界”的約定,轉眼之間便完全撕毀了。後來,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參看“四面楚歌”、“捲土重來”。)
這段故事,見《史記·項羽本記》。所謂鴻溝,即現在的賈魯河,在河南中牟縣。由於楚、漢曾劃鴻溝為界,所以後人比喻雙方之間的一道界限,就叫“鴻溝為界”;形容彼此不團結、有隔閡或裂痕,就說中間有“鴻溝”。
張良、陳平向劉邦說的“養虎自遺患”這句話,也是一句成語,一般都說作“養虎遺患”或“養虎貽患”,比喻寬容敵人,自留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