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魚腹疾

[ 成語故事 ]

古人以“河魚”為腹疾的代詞,例如瀉肚子,就說是“河魚腹疾”,也叫“河魚腹病”或“河魚之疾”、“河魚之患”。

五代王定保撰的《唐摭言》載:唐宣宗時,韋澳、孫宏都是翰林學士。一天,天氣酷熱,宣宗召他們到大明宮中的太液池去納涼遊玩,那裡氣溫特低,寒冷逼人。宣宗又請他們吃了銀餅餡。吃的時候,果覺味道很美,可是回家以後,“因茲苦河魚者數夕(因此害河魚之疾好幾個晚上)。”

“河魚腹疾”這句話,由來已久。《左傳·宣公二十八年》載:那年冬天,楚國討伐宋國的蕭邑,已經把城團團圍住了。楚大夫申叔展和宋大夫還無社,本是相識的朋友。這時,申叔展見還無社在喊他,可是兩軍對壘,當然不便談什麼話。申叔展想:明天城一攻破,我這位朋友一定要狼狽躲藏,這麼冷的天,真夠受的。便說:“喂,有麥粬嗎?”還無社說:“沒有!”申叔展又說:“有山芎嗎?”麥粬和山芎都是禦寒的藥物。申叔展的兩句問話,都是暗示還無社即將遇難,可是還無社還是沒有聽懂,回答第二次問話時仍然是“沒有!”申叔展於是再說:“河魚疾腹,奈何?”還無社這才聽明白了,便說:“那麼請從枯井裡救人吧!”申叔展也聽懂了還無社的用意,於是說:“井上蓋些茅草就行!”第二天,蕭邑城破,申叔展找到一口上有茅草為標記的枯井,叫一聲“還無社”,還無社果然答應著從枯井裡爬出來了。

古人為什麼要用河魚來比喻腹疾呢?有人說:因為“河中之魚,久在水中,則生腹疾。”也有人說:因為“腹膨如河中之魚。”還有人說:因為“魚爛先自腹內始,故有腹疾者,以河魚為喻。”三種說法,似乎後一種比較合情理。

正因為魚爛是先從肚子裡爛出來的,所以形容國家內部發生變亂而致亡國,叫做“魚爛而亡”。《公羊傳·僖公十九年》載:“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黑白顛倒
下一篇: 合浦珠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