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

[ 成語故事 ]

據傳說,趙國人走路的姿態特別優美大方,鄰國的人們往往表示羨慕。

燕國的壽陵有幾個少年,相約到趙國去學習走路的姿態。人們一同在趙國的國都邯鄲,專心觀察來往行人走路的姿態,竭力模仿他們的動作。可是結果很不妙:這幾個少年,不但沒有把趙國人的走路姿態學得,反而把自己原來的走路能力也失去了。後來,他們簡直是爬著回去的。

這段故事,《莊子·秋水篇》有記載,原文是:

“……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歟(你沒有過關於壽陵餘子學步邯鄲的事兒嗎)?未得國能,雙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餘子”,是不到兵役年齡的年輕人。

一味模仿別人,而忘了自己固有的長處,因此,不但沒有吸取到別人的優點,反而出了洋相,這就叫做“邯鄲學步”。(參看“管窺錐指”)。例如,有人只從形式上簡單地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而忽視自己的特點,不結合自己實際,其結果往往難免和“邯鄲學步”一樣。

上述故事,《漢書·敘傳》也曾引述,它說:“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莊子》原作“故行”,這裡變作“故步”,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指“舊的步法”。因此,又產生了“故步自封”這句成語,它形容頑固地皮質自己舊的一套,不願革新改進。“自封”,在這裡作拘執自守的意思,晉朝庾闡《斷酒戒》:“子獨區區,檢情自封。”

“故步自封”,也寫作“固步自封”。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汗流浹背
下一篇: 害群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