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樓

[ 成語故事 ]

海面風平浪靜時,有時偶然能見到一些遠山、船舶或海濱城市樓房等幻影倒立空際,非常有趣。這種現象稱為海市蜃樓,實際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後,發生折射,使遠處景物在空際或地面構成奇異的幻景。這種現象多出現在春夏間的海上。因為那時海水的溫度低於空氣。所以海面的空氣稠密,而高空的空氣稀薄。遇到風平浪靜、氣流平穩的日子,空氣下密上薄的情況尤其顯著。這時,氣層中幾經曲折地映照,並反射到我們的眼睛中來,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在沙漠中,有時也能見到一些樹木的倒影,這和海上空際所見道理是一樣的。因為沙漠中白天地面熱,所以地面的空氣稀薄,而高空的空氣稠密;沙漠中這種幻影,因此不在空際,而在比地面理更低的地方。

由於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對於這種現象,往往看得很神秘。宋人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說:登州(指山東蓬萊一帶)地臨海濱,春夏間雨後天晴時,有時可以遙見海面空中隱隱約約有城市樓臺出現,其中還似乎有來來往往的行人。《遁齋閒覽》也有類似的記述。古人把這種現象叫做“海市”,認為是“蜃氣”結成的。例如《三齊紀略》說:“海上蜃氣,時結樓臺,名‘海市’。”《史記·天官書》也說:“海旁蜃氣象樓閣。”什麼叫做“蜃氣”呢?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鱗部·蛟龍》下說:“蛟之屬有蜃,狀如蛇而大,有角,能呼氣成樓臺城郭之狀,將雨即見,名‘蜃樓’,亦曰‘海市’。”又《介部·車螯》下說:“車螯,生海中,即蜃也,能吐氣為樓臺。”就是說:海里有一種蛟龍之類的動物,名叫“車螯”,也叫“蜃”,它撥出的氣叫“蜃氣”,“蜃氣”結成樓臺之狀叫“蜃樓”,也叫“海市”。——這樣說法,今天看來,當然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不過,“海市蜃樓”這個詞卻一直保留至今。它作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虛幻的、不可靠的事物,和 “空中樓閣”的意思相同。《隋唐遺事》載:唐時,張昌儀會仗著朝廷勢力作威作福,那些企圖升官發財的人,一時都去巴結他。李湛卻瞧不起他,說:“此海市蜃樓耳,豈長久耶?”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駭人聽聞
下一篇: 海不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