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博時,賭漢賭到最後,氣憤地拿出全部所剩的錢,扔下一筆賭注,以決最後一次勝負:如果幸而贏了,就能挽回敗局;不幸而失敗,輸個精光,也就拉倒。這叫做“孤注一擲”。
賭博中的“孤注一擲”這句話,運用到軍事和政治上,最早見於《晉書》的《孫綽傳》:桓溫想把晉朝的國都遷回到洛陽去(晉都原在洛陽,後因北方各民族南侵,遷都建康,即今南京,謂之東晉)。桓溫是東晉的大將,官為“大司馬”,威勢烜赫,實權比皇帝還大;他的意見,誰也不敢反對。不料遷回洛陽的事,孫綽卻不同意,並上書阻止,認為那樣是冒險的行為。孫綽說:“何故舍百勝之長理,舉天下而一擲哉?”(為什麼放棄許多有利條件,而把國家當作孤注來扔下呢?)[
宋時也有一例。宋真宗朝,北方的契丹發兵入侵,當時朝中大臣多主張遷都避敵。宰相寇準竭力反對,主張堅決抵抗,並請宋真宗“御駕親征”,出兵澶州(今河南濮陽一帶),終於獲得了勝利。契丹求和,在澶淵地方簽訂了和約。宋真宗對於寇準從此更加信任。但是,當初反對寇準的一派,卻在皇帝面前說了他的許多壞話。例如,另一位宰相王欽若,就認為寇準是冒險,拿宋真宗作賭注。據《宋史·寇準傳》載,王若欽對宋真宗說:“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一擲”是一扔的意思,把大量的錢輕易一扔,形容豪賭,也形容極度奢侈,大手大腳地花錢。例如《晉書·何無忌傳》說:“劉毅家無儋石之儲,摴蒲一擲百萬。”(儋,同擔,二石為擔;家裡不存一、二石的糧食,而賭博時卻一擲百萬。摴蒲,即賭博)。這“一擲百萬”,就是形容豪賭。又例如唐朝高適寫的《少年行》,有這麼兩句:“一擲千金渾是膽,家徒四壁不知貧。”這“一擲千金”,就是形容豪華闊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