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是不避艱險的意思。“赴湯”,走到沸滾的開水裡去也甘願;“蹈火”,跳進燃燒著的烈火中去也不顧。形容盡忠竭力,冒死拼命,不惜犧牲。
這句成語,出於《漢書·晁錯傳》。晁錯,西漢初潁川人。本來是個學者,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曾根據伏勝的口誦,記錄和整理了失傳的《尚書》。後又調任為太子的“家令”,眾人稱讚他滿肚子的學問,叫他“智囊”。太子劉啟即位為漢景帝后,晁錯的威望更加高了,任“御史大夫”,權力在百官之上。他提出的意見,漢景帝沒有不採納的。當時,分封各地為王的劉家子弟,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等,都漸漸不服朝廷,各自形成獨立王國。晁錯便向漢景帝建議削減他們的領地,加強中央的統治,防止叛亂。吳、楚各國對晁錯因此深深懷恨。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訊息,急得從潁川老家趕進京去,對晁錯說:“皇上和各地諸王都是親骨肉,你哪管得了他們之間的事兒?”晁錯說:“可是,如果我不管,劉家的天下就要保不住了。”晁錯的父親生氣地說:“你只知道保住劉家,就不顧我們晁家了嗎!”晁錯的父親回到家裡就服毒自殺了。後來,吳楚七國叛亂,漢景帝為了緩和危局,果然把晁錯處死。(參看“舐糠及米”)
晁錯對西漢王朝確實算得上是忠心耿耿了。他生前曾上書三十篇,提出了許多有關方針政策的重要建議。可是,結果卻落得了這樣悲慘的下場。他在一次建議中,主張鼓勵將士保衛邊疆,說道:“能打勝仗或堅守不退的,應該適當升級;能攻破敵人城池和陣地的,應該給予獎勵;這樣才能使將士們‘蒙矢石,赴湯火’(冒著敵人的利箭和石炮,甘願奔入滾湯烈火,奮不顧身地去拼命)!”
“赴湯火”這句話,後來就發展而成“赴湯蹈火”。東漢學者桓譚的《新論·辯樂篇》,就直接說作“赴湯蹈火”,它說:“楚、越之俗好勇,則有赴湯蹈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