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國都郢都,有個勇敢而沉著的人,他的名字沒有留傳下來,人們只叫他“郢人”。
郢人有個好朋友,是技巧極高的匠人,不知道他是姓石,還是名石,人們都叫他“匠石”。
郢人和匠石真是難得的一對。他倆有一套絕技:郢人在鼻尖上用白粉塗上蒼蠅翅膀似的薄薄一層,匠石能用斧子把這層白粉輕輕削去。這多麼危險!可是,匠石在表演這套絕技時,態度從容,不慌不忙。他掄起大斧,順著郢人的鼻尖削下去,只聽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聲,白粉就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子卻絲毫不受損傷。郢人的臉色也絲毫不變,他安閒地站著,若無其事。
這件事情後來被宋國的宋元君知道了,他對於如此高超神肅妙的絕技,感到非常驚訝,很想親眼看一看這個表演。他託人找到匠石,恭恭敬敬地請了來。不料,匠石說:“對不起,現在沒法表演了因為我的好朋友郢人已經去世,我失去了表演絕技的唯一夥伴了!”
這是《莊子》的《徐無鬼》篇中的一個故事,叫做“匠石運斤”(運,是揮動的意思;斤,就是斧子。)故事原文是:
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
後來,人們借用這個故事,在請人修改作品的時候,往往說請“斧正”,或者“郢正”、“郢削”、“斧削”等等。這是對修改者表示尊敬的客氣語。讚譽他水平高,修改起來象匠石給郢人用大斧削去折粉一樣,乾淨利索、恰到好處。(人們在引用“斧正”等成語時,按習慣都並無自詡為郢人的意思。)
“運斤成風”後來也成為成語,比喻技巧熟練,大膽、快捷而有力。例如,元代詩人元好問稱賞某畫家所作的墨竹,有詩道:“運斤成風刃發硎。”(硎,即磨刀石;形容斧子鋒利,象是剛磨過的。)
宋代詩人張耒有詩道:“豈令匠石斤,常縮袖間手。”唐代文學家駱賓王也有詩道:“成風郢匠斫,流水伯牙弦。”《冷齋夜話》記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對於陶淵明詩的評論道:“東坡嘗雲: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如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這些,所謂“匠石斤”、“郢匠斤”、“大匠運斤”等語,全都是用的上述的典故。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他的《王氏伯仲唱和詩序》中寫道:“操斧於班郢之,斯強顏耳。” 這個“郢”字,也就是指郢都的匠石。(參看“班門弄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