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狗,偶然汪汪一叫,許多狗聽見了,就會“汪汪汪汪”地一齊亂叫起來。這第一隻狗,也許果真看見了些什麼可疑的人或其他的東西,所以大驚小怪地叫了起來,而別的那些狗,卻什麼也沒有看見,不過是跟著瞎嚷嚷罷了。後漢人王符在他的《潛夫論》中說:“諺雲:‘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就是這個意思。
也有人把這句諺語說作“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就是說,第一隻狗也未必看清楚是什麼,也許只看見了一些模糊的影子,而其餘的狗,更不用說完全是隨聲起鬨,盲從附和。
比喻沒有把真實情況弄清楚,就跟在別人後面隨聲附和,就叫“吠形吠聲”或“吠影吠聲”,這是一個貶義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