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黃騰達

[ 成語故事 ]

“飛黃騰達”原作“飛黃騰踏”,語出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首長詩《符讀書城南》。這裡,摘錄原詩的一段如下: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

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汙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這首詩是韓愈為勉勵他的兒子韓符用功讀書而寫的。韓愈在詩中對他的兒子說:兩家人家,各生了一個兒子。這兩個孩子在幼兒時代容貌很相象,一樣的活潑可愛;稍長大一些後,也經常在一起玩耍,如同一塊兒遊著的小魚似的,簡直沒有什麼不同。可是,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卻漸漸看出有些不同了;到了二十來歲,這種不同就尤其明顯了:一個高潔明澈,象清水溝;一個庸俗穢垢,象汙水渠。到三十歲左右,兩人的性格體態都長成了,這時更見分曉:一個象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的龍,一個卻象愚蠢無能、只圖飽暖的豬;一個象飛黃一樣奔騰前進,對於另一個遠遠落在後頭的癩蛤蟆似的東西根本不顧了。

“飛黃”,傳說中神馬的名字,也叫“乘黃”。“飛黃騰踏”,形容神馬的飛馳。後來,人們都寫作“飛黃騰達”,借喻發跡高升、貴顯得志。《儒林外史》第二回寫王舉人和周進談話,迷信夢兆的周進說道:“老先生,夢也竟有準的。前日晚生初來,會著集上梅朋友,他正月初一日,夢見一個大紅日頭落在他頭上,他這年就飛黃騰達的。”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飛將數奇
下一篇: 房謀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