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即公孫僑,是春秋時鄭國的一位政治家。他從鄭簡公時開始執政,經過定公、獻公到聲公,前後二十多年,把鄭國治理得很有成績。(參看“操刀傷錦”、“包藏禍心”。)
關於子產,歷史上流傳著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次,有人送一條大活魚給子產,子產叫管池子的人把它養在池子裡。那管池子的人沒有照辦,卻偷偷煮來吃了,還編造了一個謊話向子產報道:“我已經遵照您的吩咐,把魚放到池子裡去了。剛把它放到水裡的時候,它不大活動,稍隔一會兒,搖搖尾巴,慢慢地遊起來了;又過了一會兒,忽然一溜就遊走了。”子產聽了很滿意,連聲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管池子的人暗暗好笑。事後,他悄悄對人說:“誰說子產是聰明的能人?我把那條魚已經吃到肚子裡了,他還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個故事,原文載於《孟子·萬章篇》,據說是孟子親口講述的:
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蓄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敦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孟子講完了這個故事後,還說:因為那管池子的人所編造的謊話,聽起來合乎情理,所以連聰明的子產也被瞞過了。
所謂“得其所哉”,是子產讚歎那條魚得到了理想的去處了。我們形容一個人的境遇,符合心願,非常滿意,就叫做“得其所哉”。形容人人都有合適的崗位,就叫“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