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姓姬名旦。他的哥哥姬發,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打敗商紂王,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的統治。這一勝利的取得,周公是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參看“愛屋及烏”)
周武王死後,他的兒子姬誦繼位為周成王。那裡,成王還是個什麼也不懂的孩子,周公便輔助他,代攝政務。周武王的堂兄弟管叔、蔡叔,是兩個野心家。他們暗中勾結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圖謀不軌;對周公更是十分忌恨,到處散佈流言,說周公要謀害成王,企圖奪取王位。幼稚的成王聽信流言,果然對周公不信任起來。周公為了避嫌,便辭離京城,住到外地去了。
管叔、蔡叔和武庚見周成王不信任周公了,都很得意,叛亂活動就更加明目張膽地進行。這時,周成王才明白了真相,便召回周公,並授命平息叛亂,處死了武庚和管叔,把蔡叔流放到邊遠之地。從此周公繼續攝政,等到成王長大了,就把政權交給成王。成王正式接管朝政的那天,感慨地說:“我一定要痛戒以前的錯誤,慎重以後的言行!”意思就是說:要從以前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小心防止以後再犯錯誤。
《詩經·周頌》的《小毖篇》有一句道:“予其懲而毖後患。”說的就是這件事。“懲前毖後”這句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上述故事,雖在《尚書》和《史記》中都有記載,但仍然只好算是傳說,所述未必真實。晉朝人嵇康就不信這個記載,他認為管蔡二叔並不是壞人,還曾寫了《管蔡論》的翻案文章。不過,“懲前毖後”這句成語來源於《詩經》的那首詩則是可以肯定的。懲,是懲戒;毖,是謹慎的意思。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使以後謹慎些,不致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