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日而語

[ 成語故事 ]

戰國時,著名的遊說家蘇秦主張聯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參看“雞口牛後”、“前倨後恭”),為此奔走串連,向各國國王進行遊說。《戰國策·趙策》記載:蘇秦來到趙國,對趙王說:“咱們六國的土地面積,等於秦國的五倍,六國的軍隊人數,超過秦國的十倍。六國的力量合而為一,一致攻擊西方的秦國,秦國必定被咱們擊破而聽眾咱們的擺佈。否則,秦國會把咱們各個擊破,咱們六國,一個個都要服從它,向它稱臣。‘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這哉(擊破別人和被別人擊破,統治別人和被別人統治,那就大不一樣,豈可同日而言呀)’?”

“同日而言”,又作“同日而語”。《漢書·息夫躬傳》就有“同日而語”這樣的話。息夫躬,字子微,漢哀帝時任光祿大夫,封宜陵侯。某年,匈奴單于理當來朝朝貢,忽然派人來說,單于‘身體不好’,準備延期至明年來朝。息夫躬覺察其中有問題,懷疑匈奴王陰謀變亂,提請哀帝警惕。左將軍公孫祿說:“我們堂堂中國,向來以威信服人,胡亂猜疑是不許可的。我敢擔保匈奴決不會無端侵犯我邊境,請皇上放心好了。”息夫躬當即答道:“我是為了保衛國家,所以考慮得多些,凡事總要預先有個準備,方能保證長久的安全。象公孫祿這樣空口擔保,是很危險的。‘臣與祿異議,未可同日而語也(我和公孫祿意見完全相反,不可同日而語)’!”

“同日而語”,也有說作“同年而語”的。如漢朝賈誼的《過秦論》一文中說:“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不可同年而語矣!”——“山東之國”,指戰國時的齊、楚、燕、趙、韓、魏等國,因為他們都在今河南崤山之東。當時山東各國沒有能夠合力打敗西方的秦國,反被秦國一個個滅亡而建立了一統天下的秦朝。後來,農民領袖陳涉(即陳勝)揭竿起義,號召反抗暴秦,各地豪傑紛紛響應終於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參看“揭竿而起”)。賈誼認為,這當然不是由於陳涉兵強權大的緣故。他說:試把山東各國和陳涉一個普通農民相比,“度長絜大,比權量力”(算算誰的長處多,掂掂哪個分量大,比比雙方的實權,估估彼此的勢力)那真是“不可同年而語”啊!

“同日而言”、“同日而語”、“同年而語”,說法不一,而含義相同。現在一般都說作“不可(或‘豈可’、‘未可’)同日而語”,是說不能相提並論,彼此不能相比的意思。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不求甚解
下一篇: 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