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晉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到秦國去請名醫來診視。
晉景公躺在病榻上,恍惚間夢見兩個小孩,其中一個說:“不好了,病人要請名醫來了,咱們這回恐怕要倒楣,還是趕快逃跑了吧!”另一個小孩說:“別慌,咱們躲入膏之下,肓之上,任他怎樣的名醫,用怎樣的妙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晉景公醒來,記起夢中的所見,很覺奇怪,心想:那兩個小孩難道就是病魔嗎?
過了一會兒,秦國的名醫來了,診斷後,果然說:“沒有辦法了。這病已經進入膏肓之間,藥力達不到那裡,治不了啦!”
這個故事雖然《左傳·成公十年》有記載,但是所謂夢見病魔云云,顯然是荒誕無稽的傳說。不過,由於這個故事,卻產生了兩句成語:形容疾病嚴重,無藥可醫叫做“病入膏肓”。(中醫管心尖的脂肪叫膏,管橫膈膜叫肓,“膏肓”就是心膈之間的部位。)另外,也往往把“二豎”作為疾病的代名詞,把生病稱作“二豎為虐”(豎,就是豎子,即孩子)。
“病入膏肓”這句成語,後來不僅用來形容疾病的嚴重難治,有時還用來比喻壞思想、壞作風的習久難改。《唐書·田遊巖傳》載:田遊巖嗜山水成癖,長住在嵩山的山間,不問世事,自稱“泉石膏肓”。我們現在對於那些沾染惡習很深無法挽救的人,也可以說他們是“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