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兵,指兵器),形容軍事進展順利,根本沒有經過戰鬥,刀刃上血跡都沒有,就得勝了。
這句話,《荀子》(戰國時荀況撰)的《議兵》篇中就有。它稱頌上古時代的幾次戰爭: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文王伐紂。它說:他們“皆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遠近都來歸順)”。
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為後主劉禪起草的關於討伐魏國的一篇詔書中,也說到這句話,並且也以湯伐夏、武王伐紂為例,說:“王者之兵,有征無戰,尊而且義,莫敢抗也。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商湯在鳴條地方最後戰勝夏桀),牧野之師,商人倒戈(周武王在牧野一戰中取得了徹底打敗商紂的決定性勝利)”。詔書全文載《諸葛亮集·為后帝伐魏詔》。文中所謂“軍不血刃”,跟“兵不血刃”的意思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