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原名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曾經著有《相馬經》(或稱《馬經》)。伯樂相馬的故事至今也還在民間流傳。(參看“一顧之榮”)
但是,據說伯樂的兒子卻並不聰明。有這麼一個故事:伯樂的兒子死讀了父親的《馬經》,去找騏驥良馬,結果卻得了一匹劣馬,根本不堪使用。另有一說:伯樂的《馬經》中曾說到良馬的額頭如何如何,眼睛如何如何,蹄子如何如何,他兒子把這幾條記住了。有一天,在路邊看見一隻大蛤蟆,便高興地對伯樂說:“這真是一匹良馬了!你瞧,它的額頭、眼睛,都跟您說的相仿,就是蹄子不大一樣。”伯樂又好氣又好笑,幽默地說:“這‘馬’好跳,無法駕馭!”
這個故事在《朝野僉載》(相傳為唐朝人張族撰)和《藝林伐山》(明朝人楊慎撰)等書中都有類似記述。由於死記教條,機械地按照《馬經》去找良馬,結果鬧了大笑話。這就是“按圖索驥”這句成語的來歷。
那麼,為什麼不叫“按經索驥”,而叫做“按圖索驥”叫呢?傳說周穆王有八匹神奇的駿馬,每一匹都有一個高雅的名字,而且都健壯不凡,各有特色;有名的《八駿圖 》,就是後來的畫家根據傳說畫的那八匹駿馬的想象圖。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詩道:“穆王八駿天馬駒,後人愛之寫為圖。”因八駿有圖,上述的故事就被人叫做“按圖索駿”。“駿”和“驥”都是良馬,意思相同,“按圖索駿”因此又叫做“按圖索驥”。
明朝人趙汸的《葬書問對》中說:“按圖索驥者,多失於驪黃”。(“失於驪黃”是比喻只看外表,不顧實質而導致失敗的意思,參看“牝牡驪黃”)。
可見“按圖索驥”的原意,是批評死守成規、脫離實際和不知融會變通的。但是後來這句成語卻被用作另一種意思,即:根據具體的標示,去尋找需要的東西,就可以在複雜的情況下順利地找到。例如,按照分門別類的目錄或索引,就很容易從大量圖書資料中找出你所需要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詞句,這也可以叫做“按圖索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