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安定地居住,愉快地從業。這是一句常用的成語,意義也很淺近,可是它的來源卻相當久遠。早在春秋時代,老子(即老聃[dān])就曾說過:
“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裡所謂“安其俗,樂其業”,就是成語“安居樂業”的前身。不過,老子的這段話,在不同版本的《老子》一書中,原文的個別字句卻稍有出入。例如,有的版本是這樣說的: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而《莊子》的《胠篋[qā-1iè]篇》也有一段話,看來就是直接引述老子的話,它說: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裡所謂“安其居,樂其俗”,或“樂其俗,安其居”,也都是成語“安居樂業”的前身。不過,老子的這段話,認為各國各地區的人民,各有自給自足的經濟,可以各自安居樂業,不而要互相交流、互相往來,這種閉關鎖國的狹隘保守觀點,在今天看來顯然是很可笑的。而他還認為只有這樣才是“至極之治”——治理得最好的理想世界哩。
老子的觀點在當時以及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還有不小的影響。上述《莊子》的所述便是一個例證。漢代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曾表示不同意這個說法(參看“老死不相往來”)。但是,另一位漢代的史學家班固卻在他的《漢書·貨殖傳》中重複了老子的論調,它說:
“……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雖見奇麗人紛華,非其所習,譬猶戎、狄之與于越,不相入矣。”
大意是說:父兄前輩的風俗禮節,勞動技能,子弟後代不需要怎麼學,便會容易地掌握繼承下去。各地區的老百姓就這樣各按傳統的方式生活,安居樂業,吃飽穿暖,雖然另的地區有新穎美好的事物,也不一定適合他們的需要,譬如西北地區戎、狄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對於江浙一帶來說,就搞不到一塊
《漢書》中的這段話,當然也是不正確的。但是,其中“安其居而樂其業”一句,卻更接近成語“安居樂業”了。
同是《漢書》,在《谷永傳》中作“安家樂業”。據載,谷永曾向漢成帝上書,其中有一段,建議把壓在老百姓身上的各種負擔減輕一些,以安撫民心,鞏固封建統治。原文是這樣的:
“……務省繇役,毋奪民時,薄收賦稅,毋殫民財,使天下黎元鹹安家樂業。……”
《三國志·魏志·賈詡傳》作“安土樂業”。據載:曹操攻取了荊州之後,準備沿著長江向東進軍,直逼江東的吳國。賈詡不同意,勸曹操道:“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所謂“安家樂業”、“安土樂業”,同成語“安居樂業”的意思完全是一樣的。而“安居樂業”這句成語的首先正式出現,有文可據的,大概要算後漢人仲長統的《昌言》一文,它說:“安居樂業,長養子孫,天下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