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帶學生行經山中,看到伐木工人正在砍伐樹木,卻有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沒有受到工人的青睞。莊子問他們何以沒有伐這棵大樹,工人回答:“這棵樹根本沒有用處。”
下山之後,莊子到一位老朋友家休息,老友相見,分外高興,連忙命兒子去殺一隻鵝款待。兒子問:“一隻會叫,一隻不會,殺哪一隻?”父親說:“殺那隻不會叫的。”
第二天,學生們問莊子:“昨天山中那棵大樹因為沒有用處,所以沒有被砍伐,而今主人家的鵝卻又由於沒有用處被宰殺。請問老師,您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做為處世之道呢?”
莊子笑著說:“我將自己處於有用和無用之間,看似有用,又似無用;看似無用,又似有用。不過,這仍難免害,如果能心懷道德以待人處世,就決計無害了。”
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人是無羽毛的兩足動物。”
塞尼加(古羅馬哲學家):“人是社會的動物。”
馬克·吐溫:“人是唯一知道羞恥或者需要羞恥的動物。”
奧爾德斯·赫胥黎(近代英國作家):“人是受他的器官奴役的智慧生物。”
物理學家:“人是熵的減少者。”
化學家:“人是碳原子的產物。”
生物化學家:“人是核酸——酶的相互作用器。”
生物學家:“人是細胞的聚集體。”
天文學家:“人是星核的孩子。”
人類學家:“人代表著如下特性的緩慢積累:兩足的外表,敏銳的目光,勤勞的雙手和發達的大腦。”
考古學家:“人是文化的積累者,城市的建設者,陶器的製造者,農作物的播種者,書寫的發明者。”
心理學家:“人是複雜非凡的大腦的擁有者,具有思維和抽象能力,這種能力壓倒他從其動物祖先那裡繼承來的天性和感情。”
神學家:“人是犯罪和贖惡這出大鬧劇中恭順的參與者。”
社會學家:“人是他所歸屬的社會的依次更替的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