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彌勒佛是佛教中的一位眾生菩薩,他莊嚴的形像常常被供奉在寺廟裡。 |
2、活佛是佛教中具有極高修行成就的高階僧人,他們以自身智慧和慈悲為眾生指引。
|
3、送上一句:在佛教寺廟中,三寶指的是佛、法、僧,它們是修行者修行的重要依據和目標。 |
4、彌勒菩薩是佛教中被認為是未來世界救主的眾生,他的出現將帶來世界的和平與解脫。 |
5、修行佛教可以幫助人們追求內心的平靜和解脫。 |
6、小乘佛教主張修行者只追求自己的解脫,認為外在世界的事物對於修行是多餘的。 |
7、方丈是佛教寺院中的最高職位,負責管理和領導寺廟事務。
佛教寺廟裡的方丈通常具有豐富的修行經驗和智慧,能夠指導信徒修行,並解答他們的疑惑。 |
8、十八羅漢在佛教傳統故事裡是指十八位智慧高深、慈悲善良的佛陀弟子。 |
9、南無是佛教的唸誦語,不是一個常用的詞語,無法用來造句。如果你有其他詞語或者主題,請告訴我,我會盡力幫你造句。 |
10、在佛教寺廟裡,檀香的香味充溢著整個空間,讓人心生寧靜與慈悲之感。 |
11、在佛教文化中,坐化指的是高僧或聖人在修行功果圓滿後,身體不死而直接進入涅槃的狀態。 |
12、傳戒是佛教中一種重要的儀式,它意味著將佛陀的教誨從一代傳給下一代,確保佛法的延續和傳承。 |
13、每個佛教寺廟都會蔭庇信眾,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的慰藉。 |
14、他坐在大乘上,沉浸在佛教經典的智慧中。 |
15、小乘是佛教中的一個宗派,主張以減少慾望為中心,追求解脫。 |
16、這個詞有點特殊,可以有多個意思。請告訴我一下你指的是法庭相關的意思還是佛教講經的意思?這樣我才能給出更準確的句子。 |
17、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名山,遊客們可以在五臺山感受到寧靜與智慧的氛圍。 |
18、觀音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菩薩,被奉為慈悲與智慧的象徵。 |
19、佛門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教傳承,融合了佛教的各種教義和修行方法。 |
20、十八羅漢是佛教中的一個名詞,用來形容十八位精通武藝的弟子。 |
21、在古代佛教故事中,羅漢是指追求解脫的修行者,他們用默默無聞的修行踐行著慈悲和智慧的教誨。 |
22、五臺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勝地,每年吸引著眾多朝聖者前來參拜。 |
23、他特地前往法師廟宇,以便能夠謁見那位著名的佛教導師。 |
24、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踐行大乘佛教的教義,以實現心靈的淨化和智慧的開展。 |
25、比丘尼是佛教中的女性修行者,她們放棄了世俗的慾望,追求精神上的解脫。 |
26、因明為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法,透過因明分析和推理來證明佛法的真理。
|
27、三藏經是佛教經典,記錄了佛陀的教誨和智慧。 |
28、彌勒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菩薩,常被人們供奉和信仰。 |
29、六根是佛教術語,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感覺根。 |
30、十八羅漢是佛教傳統中的一組高僧,他們以悟道過人而聞名。
在山間的古寺裡,十八羅漢相互交談,彼此分享著修行心得和智慧。 |
31、菩提不僅是佛教的重要概念,也是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
32、把齋是信仰佛教的人們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 |
33、他信奉佛教,每天默唸阿彌陀佛以求平靜心靈。 |
34、我屬於佛教宗派,信仰佛陀的教誨,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
35、在五臺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廟,它是佛教徒們虔誠祈福的地方。 |
36、彌勒佛是佛教信仰中被尊奉的一尊菩薩。 |
37、在佛教寺廟裡,修行者決定剃度,摒棄塵世的紛擾,專注於精神修行。 |
38、方丈是佛教寺廟中的高階僧官。
方丈修習佛法多年,深得眾多信徒的敬仰和尊重。 |
39、曼荼羅是佛教寺廟中常見的裝飾品,寓意著追求悟道之路的艱難與美麗。 |
40、劉窟頭是一個位於中國甘肅省的著名石窟藝術遺址,儲存著豐富的佛教壁畫和雕塑。 |
41、羅浮山上有一座古寺,廟宇宏偉、雄偉壯麗,成為了遊客們探索佛教文化的必去之地。 |
42、九年面壁是佛教修行者為了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覺悟,所選擇的一種冥想方式。 |
43、他向佛像磕響頭,表達了對佛教的虔誠和敬意。 |
44、尼聃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哲學家和教導者。 |
45、真言宗是一門古老的佛教宗派,它將梵語的真言作為修行的方法。 |
46、堪布是佛教寺院中負責教授佛法的高階僧侶。 |
47、我不得不說,你給的詞語有點棘手。十二相屬通常是指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用來解釋生命的起源和存在。不過我會盡力來給你構造一個句子。
他的言行舉止,完美地符合了十二相屬的描述,展現出了他內心深處的智慧和平靜。 |
48、無生法是佛教中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超越生死輪迴的境界。 |
49、經像是佛教寺廟中常見的一種裝飾品,寓意著智慧與祝福。 |
50、僧伽胝是佛教寺廟中的一種特殊石頭,被人們認為是連線凡間與佛教神靈之間的橋樑。 |
51、自古以來,僧伽藍是佛教寺廟中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它承載著人們對於信仰和寧靜的追求。 |
52、在古代中國,僧制是由政府規定的一種官僧等級制度,用來管理佛教寺院和僧侶。 |
53、學習恆教,使我們更深入瞭解佛教的智慧和禪修的技巧。 |
54、佛教修行者要斷除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慾望,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
55、摩尼珠是佛教傳統的法器,用於修行者唸誦心咒時作為輔助工具使用。 |
56、他一直堅持小乘佛教的教義,追求內心的平靜和禪境。 |
57、佛國是一個祥和的地方,那裡的人們信仰佛教,並過著簡樸而充實的生活。 |
58、在佛教中,色空是指物質世界和心靈世界的空性,追求色空的認知能夠幫助人們超越塵世的束縛。 |
59、韋陀是佛教傳說中的一位神祇,常被形容為有千手千眼的形象。 |
60、堪布是藏傳佛教中的高階學者和修行者,他們傳承著寶貴的佛陀教法,為眾生帶來智慧和指引。 |
61、千手觀音是佛教傳說中的一位菩薩,擁有無數隻手臂來救濟眾生。 |
62、金粟如來是佛教中的一尊小而寶貴的佛像,通常被用來象徵智慧和慈悲。 |
63、僧徒對佛教的信仰如此堅定,每天默修和誦經,使得他們在修行中不再有任何多餘的雜念。 |
64、五識是佛教中描述人類感知和認識的五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 |
65、帝釋是佛教中的主要神祇,被尊稱為“天王”。 |
66、在佛教中,無生之諦是指世間萬物的無常性和無我性,提醒人們要超越個人慾望,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
67、四值功曹是佛教中的四位護法神,負責保護佛法的安全和眾生的福祉。 |
68、佛教教義中,信徒應透過禪修來淨化心靈,摒棄過慝的妄念,追求內心的平和與智慧。 |
69、千手觀音是佛教中的一尊菩薩,他具有多個手臂,象徵著他有能力幫助很多人。 |
70、參加佛教儀式時,他輕輕地拉開了佛幔,淨化了心靈。 |
71、無色界天是佛教中的一個概念,表示超越了色界、聲聞、緣覺和菩薩境界的最高層次。 |
72、八識田是佛教中用來形容人的心靈世界,它包括了眼識田、耳識田、鼻識田、舌識田、身識田、意識田、妄識田,以及阿賴耶識田。 |
73、佛母是佛教信仰中的女神形象,她以慈悲與智慧滋養眾生的心靈。 |
74、牛頭旃檀是一種傳統的佛教法器,常用於供奉佛像和舉行儀式。 |
75、大梵天是佛教中最高的神明,被視為眾神之王。 |
76、玄壇菩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薩,她的慧根深厚,智慧無邊。 |
77、守經是學習佛教修行的基本要義。 |
78、僧單,是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式,指的是僧人獨自修行並斷絕與外界的聯絡。 |
79、在佛教寺廟裡,我看到了一尊雕像,上面刻著毗沙門天王的神像。 |
80、雲門宗是一門古老而深奧的佛教宗派,其教義與禪宗相通,重視內心的覺知與參悟。 |
81、霞光映照著鎮犀山,山頂寺廟莊嚴寧靜,香菸繚繞,虔誠的信徒在殿中唸經,傳承著千年的佛教智慧。 |
82、春風拂面,花開如錦,陽光灑滿大地,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寧靜。孩子們笑著奔跑在村莊的小道上,像一群快樂的小鳥在自由翱翔。忽然,一陣清脆的鈴聲響起,遠處的寺廟裡傳來了佛教經文的誦讀聲,地上散落著一串串的 prayer beads,透過陽光的穿透,閃爍著晶瑩的光芒。這一幕彷彿將整個世界淨化了,心靈得到了深度的洗禮,所有煩惱和塵埃都被拋之腦後。 |
83、菩薩盤樽,香氣繚繞,佛教經文悠揚誦讀,猶如清晨的碧空中飄蕩的雲彩。 |
84、瑰麗的佛教寺廟,閃爍著金色的殿頂和雕刻精美的佛像,真正是邦教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
85、迷霧繚繞,古寺山上舉行著一場莊嚴的醮設,香菸嫋嫋,經帳飄飄,佛教音樂輕輕響起,唯美的景象令人陶醉其中。 |
86、佛教文化傳承千年,攝代著人們對生命與禪意的追尋。 |
87、佛教密宗傳入大理後,逐漸被當地的白族人民所吸取,到南詔大理國時達到極盛時期,金剛杵是密宗重要的法器之一。 |
88、在一定程度上小乘佛教已經成為傣族人民的主要精神支柱。 |
89、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中國本土道教,薩滿教,東正教基督教和納西族人民的東巴教。 |
90、該族群不信仰小乘佛教,而篤信傳統的原始宗教。 |
91、中國宗法制度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深刻,從廟產傳承可見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從僧侶的姓名可見魏晉門閥譜牒和宋代宗譜的影響。 |
92、“少林傳承人既要勇於實踐和履行佛法自利利他的使命,也要以無畏的精神,勇於擔當時代與社會對中國佛教與禪宗少林的期待。 |
93、我弘圖寺也積極順應和踐行‘人間佛教’這一現代佛教發展之大勢,要求全院佛教徒應積極入世,努力闡揚和實踐‘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精神。 |
94、相傳有一位印度佛教高僧,喜歡坐一隻大木杯雲遊四海,最後來到青山,因眷戀青山鍾靈毓秀,在山上建舍修道,自此,杯渡禪師之名不脛而走。 |
95、傳說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曾帶著一隊弟子登山開壇宣講佛法,自此之後信徒和旅客們便絡繹不絕,曼德勒山也成為了緬甸著名的佛教聖地。 |
96、當天,勝乘寺山門前五彩幢幡飄揚,香案端嚴而備,梵音悠揚,近萬名佛教信眾及社會各界人士夾道迎請。 |
97、史前文化,源遠流長;先商之始,邦畿之地;諸侯稱雄,中山崛起;秦漢郡國,常山之富;門閥士族,佛教興起。 |
98、佛教從公元前紀開始向印度以南地區傳播,途經錫蘭、室利佛逝、中南半島的早期孟人國家、扶南等,最終成為東南亞大陸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 |
99、儘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 |
100、???????農曆七月十五,佛教有盂蘭盆會,道教為中元節,都是為那個世界的成員辦的饕餮盛宴。 |
101、戰後他歸返祖國,政治學再度成為他人生的優先志業,他也於焉展開漫長的哈佛教職生涯。 |
102、作為藏族文化的一部份,治印藝術自然隨之應用於佛教活動的各個領域,併成為神、佛、高僧們大德權力和神聖威嚴的象徵。 |
103、文中還包括中國引進現代工業和科學的歷史背景,以及周志宏對蘇佛教授的個人回憶。 |
104、該文首次提出佛教至遲在三國時期就已傳入雷州半島,認為佛教盛行於雷州半島更有其深層的原因,天寧寺至今仍是佛教在廣東的中心之一。 |
105、鼓掌之中,讓雷鳴在這一段時間裡陷入兩難境地,對紅紅這麼一個人物來說,雷鳴心中是複雜的,可以說是又愛又恨,卻怎麼也無法做到佛教中所說的四大皆空。 |
106、這就是說,敦煌佛教版畫經歷了一個從小像板到大像雕板的發展過程。 |
107、第四,敦煌佛教版畫作為印刷品,在大眾傳播學和中國傳播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108、他介紹說,這次展演群賢畢集,博採眾長,集中代表了中華佛教音樂的精華。 |
109、在印度及藏傳佛教中多派認為珍珠是唯一從肉體中生長出來的珍寶,將珍珠作為貼身的佩戴物;可以與過去佛、未來佛相通,祈福。 |
110、泰國的佛教寺廟不僅設有存放遺體的冷凍間,還負責火化等事宜。 |
111、中國佛教協會本著鞏固和發展與“世佛聯”及韓國佛教界友好交流的真誠願望,派出以中佛協副會長釋永信為團長的17人高規格代表團赴韓國麗水參加會議。 |
112、幾十年來在歷任院長殫精竭慮努力下,續佛慧命,優秀僧材輩出,成為當今佛教荷擔如來家業的中堅力量。 |
113、佛陀身邊的弟子們如夢初醒,紛紛向文殊菩薩討教,文殊菩薩一一作了答覆,給他們指點迷津,跳出小乘佛教的窠臼,修行佛道。 |
114、雍正雖重視藏傳佛教,但主張儒佛道異用而同體,並行不悖,提供佛教各派融合。 |
115、他們來到石門山摩崖造像,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造像記碑,題刻,是佛、道教結合的石刻群。 |
116、然而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已經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印度佛教思想,其中摻雜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思想。 |
117、2015年8月9日下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河源福源寺住持印順大和尚於福源寺禪堂內為首期禪修班學員慈悲開示。 |
118、佛陀用生老病死四相來勸化眾生,佛教的“涅槃”是一種不生不滅的永恆寧靜的境界。 |
119、在大城市可能會看到各大宗教的教堂,包括伊斯蘭教的禮拜寺和印度教或佛教的寺廟。 |
120、懷柔的聖泉山是一處天然的佛教聖地,有觀音寺佛教文化苑、鐘鼓樓、靈骨塔等禪修之所,寺廟周圍也有眾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
121、崇善寺既是佛教寺廟,又是皇家祖廟,因此,它享受著比一般寺廟更多的香火。 |
122、你正在看的是嘎巴拉。它是用高僧的顱骨製成的藏傳佛教法器。 |
123、史前文化,源遠流長;先商之始,邦畿之地;諸侯稱雄,中山崛起;秦漢郡國,常山之富;門閥士族,佛教興起。 |
124、目前,香港佛教寺廟、精舍等大小共計400多間,大的數百人,小的只有三數人,其中載入《香港梵宇》名錄的共達87間。 |
125、我們在分析了唐太宗對佛教政策的前後變化及其原因之後,不難看到所謂“三教並用”,其前提和基本傾向則是獎挹佛法。 |
126、為了補偏救弊,為佛教爭得更大發展空間,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選擇以"孝"為突破口,對佛教的孝道思想進行了新的詮釋,力圖找到佛教與儒家思想的契合點。 |
127、納塘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市區境內,始建於公元1033年,屬藏傳佛教噶當派寺院。 |
128、那所佛教寺院位於市郊的最西北角. |
129、兩個男生站在潮州府佛教寺院前面。專科學院的學生們帶我在寺院裡參觀。院子裡有許多的攤開晾乾的香,在這個院子裡有了純粹的商業行為。 |
130、天馬山山勢陡峭,山體脊線近東西方向,山形如一匹展翅欲飛的天馬,天馬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代為佛教勝地,山上多梵宮寺院。 |
131、據我們對現有佛教寺院文獻的分析,處理的主要主題是如何淨化個體的口體、使個體寧靜、以及削髮和修剪指甲。 |
132、保護寺院,控制僧尼,獎掖高僧,弘揚佛教文化,使佛教發展納入理性的軌道,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
133、唐宋兩代是大相國寺的鼎盛時期,北宋時期的大相國寺更是盛極一時,成為全國最大的佛教寺院,其建築恢宏,有“金碧輝映,雲霞失容”之稱。 |
134、寺院藏經樓經費來源不盡一致,其所藏佛教圖書比例亦有很大差異。 |
135、文殊院是成都最大和儲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
136、藏傳佛教藉助民族大溶合不斷擴充套件,各朝代皇室和貴族的慷慨贈予,鑄就了喇嘛寺院的輝煌。 |
137、薩迦寺至今仍是藏傳佛教中藏書最為豐富的一座寺院。 |
138、2009年2月5日,喇嘛在青海省同仁縣一藏傳佛教寺院參加宗教儀式。 |
139、該組織說,這些僧侶上星期從青海省貴南縣的一座佛教寺院被帶走,並被命令在一個秘密地點接受政治再教育。 |
140、當然瞭解了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一座佛教寺院。 |
141、聽過一位先叔祖信基督教,如果沒有如此信仰其他宗教,於我國大多數的墓地在當地佛教寺院後面。 |
142、仁波切非常高興,說沒想到在首都北京有如此規模的喇嘛寺院,可見從古至今中國都是一個非常推崇佛教的國家。好色女發現,寺院的香火越盛,進的錢越多,和尚們的行為就越放縱。 |
143、迪慶州中甸縣的松贊林寺,是一座古鎮規模的古堡群建築,被譽為“小布達拉宮”、“藏族藝術博物館”,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
144、作為京城最大的喇嘛寺院,又是著名的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雍和宮每天都要迎接眾多的香客和海內外參觀遊客。 |
145、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 |
146、“佛家浴佛,里社祭神於廟”,佛教徒在寺院浴佛,民間於社廟祭神,寺院與民間在這一天各搞各的活動,各得其所。 |
147、據介紹,熱振寺建立於1057年,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著名的藏傳佛教噶當派寺院。 |
148、理塘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一個重要寺院,它與川、滇、藏之間都有一定的歷史影響。 |
149、寺院方丈十分敬佩她的膽識,後來還一直每期往北京給她贈閱“祥慧淨院”出的普陀山佛教協會機關刊呢。 |
150、這一寺院據說是以當時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而白馬寺也成為佛教的“祖庭”。 |
151、石勒稱帝后,還非常信任佛圖澄,尊稱他為“大和尚”,還把自己的孩子“舍”給他所在的寺院,讓他們每天吃住在寺廟,系統地接受佛教文化的教育。 |
152、歷史上牛首山寺院興盛,最多時達32座,《金陵梵剎志》中有“金陵梵剎圖”,專門描繪了牛首山當時的佛教盛況。 |
153、該寺位於阿木柯河鄉的背後,距縣城26公里,是草地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中最大的寺院。 |
154、漫步寺院、體會佛家之緣法,讓心靈接受佛教文化的洗禮。 |
155、從佛教來說,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院所舉行的法會,簡稱為“盂蘭盆會”。 |
156、錫金人多數信奉藏傳佛教,其寺院的建築形式和穿紅色袈裟的喇嘛,都會讓到過西藏的人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 |
157、土蕃王赤松德贊準備建立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遭到了極大的阻力,於是便派遣使者從尼泊爾迎請蓮花生大師前來扶正壓邪,降妖除怪,建立佛寺,弘揚佛教。 |
158、塔爾寺是我國著名的喇嘛寺院,是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亦是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中心。 |
159、興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也稱護國興教寺,中國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 |
160、公元578年,日本敏達天皇六年,聖德太子從朝鮮百濟招請匠人柳重光,興建四天王寺,這是金剛家族開始佛教寺院營造與維修的開始。 |
161、在琅勃拉邦城中,佛教寺院和法國殖民地豪宅擠在一起,錯落有致。而這裡悠閒的生活最受揹包客和長期旅行者青睞。 |
162、少林寺可能是對於西方人來說最熟知的大乘佛教寺院. |
163、而神通寺遺址就在四門塔風景區內,位於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東北約2公里的琨瑞山金輿谷中,原稱朗公寺,是山東地區開創年代最早的一處佛教寺院。 |
164、一步步攀上山坡,在半山腰右手側有座寺院名叫紅塔寺,步入這座藏傳佛教紅教寺院,只見寺院內佛龕上供奉著的就是佛教密宗修煉時雙修佛像,也叫歡喜佛。 |
165、是甘南地區是寺歷史最長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 |
166、榮華富貴浮雲影,極樂仙鄉皆渺茫!李水蓮為戴秉仁大辦水陸道場,把所收帛金全部捐給佛教的慈善機構,並捐一筆錢給佛教小學做教育基金,以完成戴秉仁生前的宿願。 |
167、慧澄法師說,像是佛教教義中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中的第一重恩就是報父母恩。 |
168、禪者,禪宗一類;講者,重研修佛教義理的天台、華嚴諸類;教者,誦唸真言密咒,演行瑜伽顯密法事儀式之僧眾也。 |
169、釋:佛教中講解佛法或佛教事物的行為或文字,也可以指釋迦牟尼佛。
生:指生命、生物、自然等與生命相關的事物。
經典唯美的句子:草原上的牛群,佛教的教義,都像是大自然孕育生命一樣,充滿著釋生取義的深深意蘊。 |
170、阿賴耶識是佛教中指的一種超越性的意識,它如同大海般廣闊,容納著一切眾生的種種念頭和經歷,但卻不被其中的紛擾所困擾,如同靜謐的夜空,它見證著一切,卻自身不為所動。 |
171、婆羅浮屠巍峨屹立於印度的大地上,是古代佛教藝術的傑作,也是人類智慧與信仰的永恆象徵。 |
172、利剎是佛教中指挑選與誦經有關的好地方,通常在林蔭之處,其寧靜和清淨有助於修行者專注心神。
|
173、旃衣,是佛教僧人穿戴的一種莊嚴服飾,代表著他們虔誠的信仰和修行之道。 |
174、阿毗達磨是印度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著深奧的心靈智慧,就像一顆明亮的明星,照耀著修行者前行的道路。 |
175、須陀洹,是佛教中指的初步覺悟狀態,類似於啟蒙或初級覺醒。 |
176、十方常住,指的是佛教中的概念,表示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在無限的時空中永遠存在。
造句:在蒼茫的宇宙中,十方常住,佛光普照,指引著眾生走向智慧與解脫的道路。 |
177、陀羅經被視為佛教經典之一,它深刻地闡述了佛陀的教誨,引導人們走向心靈的智慧與覺醒之路。 |
178、唾盂是佛教中的一種法器,象徵著清淨和衛生。 |
179、三祇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意義的神秘概念,在佛教哲學中代表著時間的無限延伸和宇宙的無邊廣袤。 |
180、在古老的藏傳佛教寺廟裡,僧侶們每天默默地奏札,向上蒼祈願世界和平與人們心靈的安寧。 |
181、阿難陀,是佛教中一位重要的弟子,他的名字常被用來形容那些在苦難中仍然保持冷靜和平和的人。
示例句子:儘管生活中充滿挑戰,但她像阿難陀一樣,以平靜的心態面對每一個困境。 |
182、阿闍黎,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代表著解脫和智慧的境界。在那片寧靜的山谷裡,禪師教導弟子們如何達到阿闍黎的境界,超越塵世的束縛,找到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
183、三天竺,乃是佛教聖地,那裡靜謐的寺廟和古老的塔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宛如一幅宗教藝術的傑作,吸引著信徒和遊客前來尋覓心靈的寧靜與啟迪。 |
184、阿育帝,印度古代大王,普遍稱為佛教的皇帝,他的故事像一本啟示錄,提醒著我們善良和智慧的力量能夠超越一切王權。 |
185、韖囊是藏傳佛教中的一種法器,它象徵著智慧和慈悲,如同一顆閃耀的寶石,在黑暗中照亮前行者的道路。 |
186、截教乃是中國古代宗教之一,其教義廣泛涉及道教、佛教等多元信仰,宛如一幅神秘的宇宙畫卷,引領人們探索靈性之路。 |
187、文殊菩薩乃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代表智慧。讓我造一個句子:
在心靈的寂靜之中,文殊菩薩的智慧如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路途。 |
188、四大空指的是佛教中的四無色定,它們是四種超越了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境界。造句:在修行中,僧侶們追求四大空,以超越世俗的束縛,達到心靈的平靜與解脫。 |
189、列剎,是一種古老的佛教修行場所,它在黃昏時分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中,彷彿是連線人與靈性之間的神聖紐帶,讓人心懷敬畏。 |
190、優婆夷,是指在佛教中指導人們修行的尊者。在茂盛的樹蔭下,優婆夷靜靜地坐著,他的智慧如同清晨的陽光,溫暖著迷失在迷霧中的行者的心靈。 |
191、通輪乃佛教中重要的象徵,它代表著生死輪迴的迴圈,教導人們超越塵世的束縛,追求解脫之道。 |
192、三諦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苦、集、滅。那麼就來一個造句:
在佛法中,三諦是指苦、集、滅,它們是解脫之路上的三個重要里程碑,引導著修行者走向內心的平靜與覺醒。 |
193、靈隱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廟,隱藏在青山綠水之間,宛如一幅古老的畫卷,吸引著無數虔誠的信徒和探索者前來尋覓心靈的寧靜與智慧。 |
194、釋門是佛教的一個分支,它以修行解脫為主旨,教導眾生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
195、阿毗達磨是佛教中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以其深刻的分析和智慧的思考而聞名。 |
196、佛曆是一種古老的時間紀年系統,它記錄著佛教的歷史和事件。 |
197、齋仗是佛教中一種清淨的修行方式,像一場靜謐的舞蹈,將內心的喧囂拋諸腦後,沉浸在默默祈禱的氛圍中。 |
198、摩訶至那,是一座隱藏在山谷深處的古老寺廟,其莊嚴的建築與寂靜的氛圍彷彿將人們帶回了千年前的佛教盛世。 |
199、僧麈是佛教徒修行時使用的一種道具,像是智慧與虔誠的象徵,就像佛陀手中的法杖一樣,指引著眾生走向解脫的道路。 |
200、撝訶,乃是佛教經文中的咒語,常用於誦經唸佛。 |
201、緊那羅,是佛教經典中的一位神話人物,他的勇氣和智慧啟示了人們在困境中尋找解脫的道路。 |
202、阿育王是古印度毗耶娑摩王朝的一位著名統治者,他透過寬容與慈悲,將佛教傳播至印度及周邊地區,為民眾帶來了和平與福祉。 |
203、大梵天是佛教中最崇高的神靈,像一座巍峨的山峰,高聳入雲,凝視著世間眾生的善惡行為,默默地守護著佛法的純潔與普度眾生的願望。 |
204、血盆經是一部古代佛教經典,其深奧的智慧如同一泓清泉,讓人心靈得以洗滌,體悟生命的真諦。 |
205、五惡是佛教中指的五種罪惡行為,包括殺生、偷盜、淫慾、妄語和飲酒。 |
206、須陀洹,是指佛教中的初級果位,表明一個人已經進入瞭解脫之門。 |
207、十方常住,是佛教中用來描述佛陀無處不在、普遍存在的概念。那如來的慈悲,如同大地廣袤,潤澤著眾生的心田,讓人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安穩。 |
208、都曇鼓是古代印度一種傳統的佛教樂器,它在清晨悠揚的聲音中引領信徒們進入靜默的冥想狀態。 |
209、金剛藏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佛教經典,它如同一座寶庫,內藏著智慧的寶石,照亮著修行者前行的道路。 |
210、時宗是日本平安時代的一個宗派,致力於推崇佛教的淨土思想,透過信仰彌陀佛來追求人生的安寧與解脫。 |
211、釋宗,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佛教教義的體系和傳承。在佛教的發展歷程中,不同的釋宗代表著不同的教派和思想傳統。 |
212、閻浮是佛教中指代六道輪迴的境界,如同一座幽暗迷離的迷宮,讓眾生在其中迴圈不已,尋找解脫之路。 |
213、衲衣是佛教僧侶常穿的一種袈裟,代表著他們的修行與虔誠。 |
214、難陀是佛教歷史中一位睿智的長者,他的謙遜與智慧如同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亮了迷失者的心路。 |
215、業障兒,是佛教用來形容在前世積累了不好的業力而今生受到影響的人。 |
216、三達尊,是佛教中的重要神靈,被視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他的形象如明亮的明珠般照耀著眾生的心靈。 |
217、烏寺矗立在崇山峻嶺之間,它是一座古老而莊嚴的佛教寺院,承載著千年的信仰和智慧,每一塊青石都述說著歷史的沉澱,每一片琉璃瓦都閃爍著信徒的虔誠。 |
218、維摩詰在古代佛教經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智慧與慈悲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著眾生的苦海,指引著他們走向解脫之路。 |
219、四弼是佛教術語,指的是四個基本的禪修要點:身、受、心、法。 |
220、泥洹,是古代佛教用語,指的是涅槃解脫之境界。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追求一種泥洹般的心境,超越塵世的紛擾,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
221、五供養,是佛教中指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母親、供養普通眾生的修行方法。 |
222、三善道是指佛教中的慈、悲、喜三種美好品質,它們如同明亮的明星,照耀著人們的內心深處。 |
223、緗牒是藏傳佛教中的一種祈禱文字,如同一道精神的指南,引領人們走向內心的寧靜與智慧。 |
224、尼壇,是藏傳佛教中的一處神聖地方,寄託著無數虔誠信徒的心靈祈願與虔誠敬仰。 |
225、阿羅漢,是佛教中一個具有高度覺悟的靈魂,如同一顆明亮的星星,在黑夜中引領眾生找到內心的光明之路。 |
226、五慮是佛教術語,指的是貪、嗔、痴、慢、疑五種煩惱。造句如下: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必須努力戰勝五慮,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
227、陀羅尼衾是佛教中一種神聖的經文被織入其中的被褥,如同一層神秘的護身符,能夠保護信徒在夢境中遠離惡夢的困擾,讓他們安心地沉睡在佛光的庇護下。 |
228、八犍度,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象徵著人類生命中的各種境界,就如同大海中的波濤起伏,教導我們在輪迴中追求智慧與解脫。 |
229、佛教徒如同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溫暖著心靈,指引著追尋內在平靜與智慧的道路。 |
230、摩訶至那,是佛教中的一個術語,表示極度的平和與寧靜。在忙碌的都市中,人們渴望能夠找到摩訶至那般的心境,以超脫塵世的喧囂與煩惱。 |
231、慈恩寺,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隱藏在青山綠水之間,它的香菸嫋嫋,如同智慧的符號,引領著人們走向心靈的寧靜之地。 |
232、兜率山是佛教中的一處聖地,位於中國四川省樂山市境內。 |
233、玉泉宗,乃中國古代一處名揚天下的佛教道場,其山清水秀,林木蔥蘢,寺廟古樸莊嚴。 |
234、跳神,是藏傳佛教儀式中一種獨特而神秘的表演形式,彷彿舞者能夠超越塵世的束縛,與神靈交流於靈性的境界。 |
235、必闍赤,乃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印度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236、首陀羅在佛教文化中象徵著智慧和覺悟,就像一顆明亮的星星在黑夜中引導迷失的靈魂找到歸宿的方向。 |
237、阿黎耶識是佛教中的一個概念,表示識別和辨別的能力。在佛教理論中,它代表了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和覺察能力。 |
238、阿闍,乃佛教中的一種修行境界,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在心靈的靜謐中綻放出智慧與慈悲的芳馨。 |
239、鬥姆是藏傳佛教中的一種法器,代表著智慧和慈悲。 |
240、七祖的禪宗教義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深遠影響,他們的教導如同一幅明淨的畫卷,引領眾生超越塵世紛擾,踏上心靈的歸途。 |
241、兜率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險峻的山勢和悠久的歷史吸引著無數朝聖者前來感受心靈的寧靜與超脫。 |
242、佛牙舍利,是佛教信徒心中的至寶,象徵著佛陀的智慧與慈悲,在世間流轉,啟發人們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
243、律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其寺廟莊嚴宏偉,古建築風格獨特,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傑作之一。 |
244、釋部是佛教經典中的重要部分,它像一座寶庫,收納著佛陀的智慧,指引著眾生走向解脫之路。 |
245、須達多,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以無畏和智慧聞名。 |
246、旃羅含,是佛教中用來表示地藏菩薩的一種形象。這位菩薩莊嚴端莊地站立在世間的十方八面,似乎在傾聽眾生的呼喚,默默地守護著眾生的福祉。 |
247、十方常住,是佛教用來形容佛陀普遍存在於一切時空的概念。我來造個句子:
在寂靜的夜晚,星空下的禪院裡,僧侶們默誦著佛經,感受著十方常住的普渡之力。 |
248、佛妝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透過精細的化妝技巧和服飾裝扮,演繹出佛教傳承中各位菩薩和神明的形象,展現出神聖與莊嚴的氣質,引領人們邁入內心的寧靜之境。 |
249、伐闍羅,古代印度的一個著名的佛教王國,其文明與佛教的發展息息相關,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中心。 |
250、衲頭如同一顆寧靜的明珠,默默地鑲嵌在佛教文化的光輝歷史中,承載著修行者們的信仰與虔誠。 |
251、大悲咒是一部古老的佛教經文,誦讀時能使心靈沉靜,猶如清泉流淌在內心深處,洗淨塵世的雜念,讓人感受到心靈的寧靜與安詳。 |
252、牛頭旃檀,乃佛教傳統中的一種特殊神像,象徵著智慧與慈悲的完美結合。 |
253、金剛藏是一部珍貴的佛教經典,其中蘊含著深奧的智慧,如同一顆閃爍的寶石,指引著修行者超越世俗的束縛,通往心靈的解脫之路。 |
254、十六相是佛教中描述佛陀容貌的特徵,如彎曲的眉毛、大耳朵等,這些相貌特徵代表了他的智慧和慈悲。 |
255、金字經是一部古老的佛教經典,它如同一顆晶瑩剔透的寶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引領著人們穿越時間的長河,尋找內心的安寧與普度眾生的真諦。 |
256、行旃是一種佛教法器,它象徵著智慧和慈悲,如同一位智者行走在修行的道路上,引領眾生邁向解脫之門。 |
257、五逆罪是佛教中指的極端罪行,就如同一片黑暗深淵,吞噬著那些心存惡念的人,將他們引向永恆的滅亡。 |
258、訶達羅支國,是古代印度次大陸上繁盛的佛教王國,其磅礴的寺廟和壯麗的佛像見證了佛法在這片土地上的輝煌傳承。 |
259、金剛揭諦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意為“真實的本質”。這個概念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即使表面看起來混沌和不確定,但透過深入思考和覺察,我們可以揭示事物背後的真實本質,從而獲得智慧和洞察力。 |
260、修多羅,是一個古老的佛教概念,它如同一道明亮的燈塔,指引著迷失在無邊無際的生命海洋中的眾生找到內心的寧靜與覺醒。 |
261、陀羅尼是佛教經文中的珍貴寶藏,它們如同神奇的咒語,能夠驅散心靈的煩擾,照亮前行的道路。 |
262、鬥姆是藏傳佛教中一位具有高深智慧和慈悲心的護法神,常被視為護法菩薩的化身,保護信眾免受邪惡和危險。 |
263、十八重地獄,是佛教中描述的一種精神上的境界,它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內心的考驗,唯有超越人世的紛擾,才能脫離十八重地獄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解脫。 |
264、真言宗是日本佛教的一個宗派,其教義深奧廣博,傳承著豐富的靈性智慧。 |
265、無色界天,是佛教中描述的一種境界,表示遠離世俗塵囂的超凡境界。 |
266、揭諦是佛教術語,意指揭示真理。在靜謐的寺廟裡,禪僧們默默地坐在地上,以清澈的心境揭諦,領悟生命的本質。 |
267、四弘是佛教用語,指的是廣大無邊的四種無量心,分別是慈心、悲心、喜舍心和捨己心。 |
268、磲椀靜臥在古寺的青石臺上,彷彿守護著歷經滄桑的佛教智慧,讓人心生敬畏。 |
269、阿育塔是印度古代皇帝阿育王為紀念佛陀涅槃而建立的,它矗立在歷史長河中,見證了印度文明的輝煌與佛教的興盛,它的每一塊磚都承載著古老的智慧和千年的寧靜。 |
270、泥洹,乃是佛教中用以表達涅槃、解脫的境界。 |
271、三論宗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宗派,它教導我們如何透過觀察因果關係和緣起性空的理論,瞭解生命的本質並解脫苦難的束縛。 |
272、徂旃是佛教中的一種法器,它如同一位靜默的導師,寂靜地伴隨著修行者,引領他們走過塵世紛擾的波瀾,指引他們通向內心的寧靜與智慧之門。 |
273、金剛藏是一部珍貴的佛教經典,深藏著智慧的寶藏,能夠引領人們超越世俗的束縛,通往心靈的彼岸。 |
274、釋聃是佛教經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代表著解脫、超脫苦難的境界。 |
275、兜率山是佛教中的一處聖地,那裡靜謐的寺廟和翠綠的樹林,彷彿是修行者沉思的理想之地。 |
276、在古老的寺廟中,那扇鑲嵌著銅質密樞的大門,守護著無數珍貴的佛教經典和文物。 |
277、四弘誓願,是佛教中的四個莊嚴宣誓,表達著對眾生的慈悲和願力。 |
278、訶梨勒是一種古老的佛教用語,它象徵著深刻的禪意,如同一片晨曦中的清風,輕輕觸及心靈的深處,喚起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
279、律宗是佛教中一支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派,其教義深邃如山,靈性如水,引領眾生走向心靈的歸宿。 |
280、優婆塞在佛教中是指那些以教導和示範為使命的僧侶,他們像明燈般指引著人們走向智慧與善良的道路。 |
281、三諦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代表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282、僧統是佛教中的一個術語,指代寺院中管理僧侶和寺務的主持者。 |
283、幾訶,在佛教經典中是一種寺院中常用的呼喊聲,象徵著對佛陀及其教誨的敬仰和禮讚。 |
284、磨陀,是佛教傳統中用來唸誦經文的珠串,象徵著專注與虔誠的心境,輕輕撥動磨陀,彷彿觸控到心靈的寧靜。 |
285、楞伽子,是古代佛教經典中的一部,其深邃的智慧像一泓清泉,滋潤著修行者心靈的花園。 |
286、木魚書是一種古代佛教經典,蘊含著深邃的智慧,如同一把啟迪心靈的鑰匙,能夠引領人們探索內心的深處。 |
287、南北宗是中國古代的兩大佛教宗派,南宗強調頓悟,北宗注重修行,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傳承了佛法的精髓,照亮了修行者的心靈之路。 |
288、五浄是佛教中指五種清淨的境界,如同清澈的湖水一樣,澄澈無瑕。 |
289、金粟如來,乃佛教中一尊智慧無邊、慈悲廣大的佛祖,其光芒猶如朝露映照大地,為眾生帶來無盡的智慧與慈悲。 |
290、護國寺,是一座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傳承著悠久的佛教文化,吸引著無數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與探索。 |
291、王舍城曾是古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心,其壯麗的遺蹟在今天仍然默默訴說著古老的宗教智慧與歷史的輝煌。 |
292、起藏,是藏傳佛教中一種重要的修行法門,透過默唸特定的經文或咒語,使心靈達到寧靜與清淨的境界。 |
293、僧格是佛教中一種特定的修行者身份,他們以清淨心靈和智慧來指引人們走向解脫之路,如同一盞明燈在黑暗中照耀著前行者的道路。 |
294、阿賴耶,乃是佛教中一種修行者達到解脫的境界,如同登上高山,俯瞰下方的一切紛擾,心境清淨達至無我之境。 |
295、四無量心,是佛教中描述無限慈愛、無量智慧、無量喜悅和無量舍與的四種境界。 |
296、因明論是佛教中一種重要的哲學體系,透過深入探討因果關係,幫助人們認識生死輪迴的真相。 |
297、釋帝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他傳授的教誨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人迷茫的心靈。 |
298、在佛教教義中,出世法是指超越世俗瑣事的修行方式,讓人們能夠脫離輪迴之苦,達到心靈的平靜與解脫。 |
299、阿耶,是藏傳佛教中一種善神,常常被視為守護者和護衛者,代表著慈悲和智慧。 |
300、三十二相是佛教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描述了佛陀的容貌特徵以及內心的境界。 |
301、龍興寺,是一座歷史悠久、氣勢雄偉的古建築,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尋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 |
302、在佛教寺廟裡,僧侶們嚴格遵守戒律,禁肉是其中一條,以此表達對生命的尊重和慈悲。 |
303、難陀是佛教中一位智慧非凡的高僧,他深受弟子們的尊敬和敬仰,在修行道路上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智慧與勇氣。 |
304、在佛教中,圓成實自性是指一切眾生本來就具備了佛性,只是需要透過修行和悟性來展現它。 |
305、有為法是佛教教義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有益於眾生的善行和行為。 |
306、五浄是佛教中滌除五種煩惱的方法,如同一股清流沖刷心靈的汙垢,讓人重獲心靈的清淨與平和。 |
307、僧牒是記錄佛教教義和歷史的重要文獻,蘊含著古代智慧和信仰的精髓。 |
308、在佛教中,四聖諦是教導人們認識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苦難,並尋求解脫之道的重要教義。 |
309、千佛名經是佛教經典之一,深邃的智慧內容如同一座寶庫,供信徒們探尋人生意義和精神安慰。 |
310、說諢經,是古代佛教經典之一,傳承了千年的智慧,啟迪人們追求心靈自由的道路。 |
311、烏寺是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一處著名古蹟,宏偉的建築和悠久的歷史散發著神秘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尋藏傳佛教的深厚文化底蘊。 |
312、檀施是佛教中一種慈善行為,即施捨財物或施教導,幫助他人解除困苦,修福修慧,使眾生得益無窮。 |
313、西方浄土,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代表著人們在經歷生死輪迴後,最終得以涅槃解脫。 |
314、王舍城是印度著名的古蹟,曾經是佛教文化的繁榮中心,如今依然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尋古代壯麗的遺蹟。 |
315、食案方丈,乃是一種充滿智慧和慈愛的佛教僧侶,以無私的奉獻精神,引領眾生走向正道。 |
316、須陀洹,是佛教中的四果之一,是達到解脫境界的境界之一。 |
317、三逆是佛教中指違背道德規範的罪行,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 |
318、無生忍,是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式,教導人們要學會忍受痛苦和困難,以此解脫紛擾的心靈。 |
319、八關戒,古代佛教的教規,教導人們要戒除貪嗔痴等三毒,修得清淨的心靈。 |
320、十善道是佛教教義中重要的指導原則,教導人們如何透過修行提升品德和境界。 |
321、阿闍梨在佛教中是指精通佛法的高僧,他深諳佛理,為眾生指引前行。 |
322、五戒是佛教中的基本戒律,要求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323、十二緣起,是佛教中描述生死輪迴的概念,講述了眾生投生生死皆有緣的因果。 |
324、四論宗作為佛教中重要的哲學流派,探討了人生的本質、生死的迴圈、解脫的道路以及智慧的實踐。 |
325、三有乃佛教概念,分別是無常、苦、空,教導人們應珍惜當下,超越物質慾望,尋找內心平靜與成長。 |
326、崒堵波是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神靈,被認為能夠保護人們免受邪惡之力的侵擾。 |
327、極樂國是佛教文化中描述的一種極樂的世界,充滿著和平、善良和智慧的氛圍,讓人感受到心靈的寧靜和安詳。 |
328、五浄是佛教概念中描述人類各種境遇和精神狀態的五種境界,即天浄、欲浄、色浄、無色浄、無所有浄。 |
329、懷琰是一位古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他以慈悲為懷,智慧為琰石,教導眾生修行解脫。 |
330、泰尊是佛教中至高無上的尊貴稱號,代表著對佛陀的最崇高敬意和尊崇之心。 |
331、薩埵是藏傳佛教中特有的法器,象徵著智慧和力量,常被用來祈福和驅邪。 |
332、極樂天是佛教中描述的一種超凡脫俗的樂園,那裡充滿著和平、喜悅和智慧,讓人心生嚮往和祥和之感。 |
333、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它注重傳承佛法精髓,弘揚佛教智慧,為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與啟迪。 |
334、佛牙舍利是佛教信徒心中至高無上的信仰象徵,被奉為神聖 reliquary。
|
335、四梵天是佛教中的四位天王,守護著佛陀的法門,保佑眾生獲得平安和福祉。 |
336、佛櫃是佛教寺院裡供奉佛像和經文的聖地,每當我走進那靜謐的佛櫃前,彷彿時間凝固,心靈也被洗禮。 |
337、無色界天,乃佛教對於超越五蘊世界的至高境界的描述,只有修行者能夠抵達這樣超越塵世紅塵的境界。 |
338、轉般法是佛教中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透過修煉轉變自己的心性,最終實現心靈的平靜與覺悟。 |
339、在古老的藏傳佛教寺廟中,一位虔誠的僧侶小心翼翼地開啟著那莊嚴的牌匣,裡面珍藏著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佛經和法器,散發著神聖的光芒。 |
340、三藏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勇敢的求法者,跋涉千山萬水,最終抵達西天取經,開啟了一段傳奇的修行之旅。 |
341、她信仰佛教,一直以來都堅持茹素的生活方式,不偏離初心,保持內心的寧靜與清淨。 |
342、牟尼教是佛教的早期名稱,它的理念繼承自釋迦牟尼所倡導的慈悲與智慧之道。 |
343、五教是指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等五大宗教。 |
344、有為法是佛教教義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指所有善行都能積累善果,成就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
345、大悲咒是佛教中的經文,透過誦讀大悲咒,可以使心靈得到安寧與慈悲。 |
346、雀離佛圖,是一幅寓意深遠的佛教繪畫,展現了鳥兒離開佛陀面前,象徵著解脫與超越塵世的境界。 |
347、優曇缽是佛教寺廟中供奉佛陀的聖器,其靜謐的容器內承載著信徒虔誠的祈願和心靈的淨化。 |
348、四金剛是佛教中代表著不同品質和力量的四位護法神,他們守護著佛法與修行者。 |
349、真言宗是一門深奧的佛教教派,其教義如同一座燈塔,照亮著修行者前行的道路。 |
350、三十二相是佛教中用來描述佛陀身體特徵的傳統,如渾圓的頭頂、長耳垂、寬闊的肩膀等。 |
351、滅度是佛教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涅槃或解脫的狀態。造句如下:
在修行的道路上,僧侶們渴望著達到滅度,超越塵世的煩惱,實現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
352、在那個清晨,我走進了寺廟,正巧碰到了一場時輪金剛法會。僧人們在佛像前誦經唸佛,虔誠的祈禱聲在空氣中迴盪,給人一種寧靜而莊重的感覺。這個場景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佛教的魅力和力量。 |
353、在古老的寺廟中,一位談僧正在向遊客講述佛教的智慧,他的話語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聽眾。 |
354、五比丘在佛教寺廟的莊嚴儀式中,他們以虔誠的心態,默默地誦讀經文,給人一種寧靜和平的感覺。 |
355、在古老的寺廟中,一位談僧正在向參觀者講述佛教的智慧和內涵,他的話語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在場的人。 |
356、大梵天在佛教中是宇宙的創造者,他坐在蓮花寶座上,手中握著一串念珠,眼神深邃,彷彿洞察世間萬物。 |
357、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一位僧人手持佛經,跨越千山萬水,將佛教的智慧傳播到了每一個角落。他的身影在夕陽下顯得格外神聖和莊重。 |
358、白旃檀的香氣在寺廟中瀰漫,使人心境寧靜,彷彿置身於古老的佛教傳說之中。 |
359、在古老的寺廟中,一位僧人正在向參觀者講釋佛經的深奧含義。他的話語平和而深入人心,讓人們對佛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
360、諸宗在古老的寺廟中,各種佛像莊重地排列著,它們代表了佛教的諸宗,各有其獨特的教義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信徒前來朝拜。 |
361、在古老的波斯帝國,有一種神秘的宗教叫做摩尼教,它融合了佛教、基督教和祆教的教義,強調光明與黑暗的永恆鬥爭。摩尼教的信徒們堅信,只有透過精神的覺醒和道德的實踐,才能從物質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達到永恆的光明。 |
362、在古老的寺廟裡,一位僧人正在募緣疏,他的聲音虔誠而悠揚,讓人感受到了佛教的莊重和祥和。 |
363、在寧靜的寺廟裡,一位佛教徒正在虔誠地向佛像獻上香火,他的臉上洋溢著寧靜和喜悅。 |
364、晨參暮禮,這四個字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每天清晨,我都會去公園參加太極拳的練習,而到了傍晚,我則會在寺廟裡進行佛教的禮拜,這就是我日復一日,晨參暮禮的生活。 |
365、蘭若是佛教用語,原意是清淨之地。這裡是一句話: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中,那座靜謐的蘭若就像一片淨土,給人以寧靜和平靜。 |
366、在這個寧靜的夜晚,我在書房裡研讀佛教經典,深入理解十善道的含義,感受到了內心的平靜和喜悅。 |
367、在佛教的教義中,十二緣起是解釋生死輪迴的重要理論。這個理論可以這樣描述:因為無明,所以有行;因為行,所以有識;因為識,所以有名色;因為名色,所以有六入;因為六入,所以有觸;因為觸,所以有受;因為受,所以有愛;因為愛,所以有取;因為取,所以有有;因為有,所以有生;因為生,所以有老死。這就是十二緣起的教義,它揭示了生死輪迴的根源和破除的方法。 |
368、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象徵著最高的智慧和覺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才能真正地解脫一切痛苦,達到最完美的境地。 |
369、生活中的痛苦和困擾,就像佛教的四聖諦所闡述的,我們需要認識它,瞭解它的來源,然後尋找解脫之道,最終達到涅槃的境地。 |
370、在古老的波斯帝國,有一種神秘的宗教叫做摩尼教,它的教義融合了佛教、基督教和祆教的元素,成為了一個獨特的信仰體系。 |
371、陀羅尼門是佛教的一種法門,它的存在就像一座橋樑,連線著我們凡人和佛的境界。 |
372、阿毗達磨是佛教的一種深奧的教理,它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通向涅槃的道路。 |
373、離垢,原意是指去除身體的汙垢。在佛教中,離垢有更深層的含義,指的是離開世俗的煩惱和束縛,達到內心的清淨。以下是我為"離垢"創作的一句話:"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中,他選擇了離垢,像一片落葉,靜靜地沉澱在人群之外,享受內心的寧靜和自由。" |
374、牛首阿旁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廟,它靜靜地坐落在山腳下,被綠色的樹木環繞,給人一種寧靜和祥和的感覺。當你走進寺廟,你會被那種深深的歷史感所吸引,彷彿能聽到古人的佛號和誦經聲。這裡的每一石、每一木、每一塵,都充滿了故事和傳說。 |
375、諸宗在古老的寺廟中,各種佛教流派和道教派別共存,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宗教文化氛圍。 |
376、在古老的寺廟裡,僧人們圍坐在一起,講述著佛教的宗教故事,他們的聲音在靜謐的夜晚裡迴盪,給人一種寧靜和平靜的感覺。 |
377、蕊珠經是一種珍貴的佛教經典,就像一顆蕊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引導我們走向內心的寧靜和和諧。 |
378、圓明上座在佛教寺廟裡,靜靜地聽著僧人們誦經,他的心中充滿了寧靜和智慧。 |
379、佛櫃是佛教徒用來供奉佛像的地方,就像這樣:我走進了一間安靜的房間,一抬頭就看到了一座精美的佛櫃,佛櫃上供奉著金光閃閃的佛像,給人一種莊重而神聖的感覺。 |
380、晨參暮禮,這四個字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每天早晨,我都會去公園參加太極拳的練習,而到了傍晚,我則會在寺廟裡進行佛教的禮拜,這就是我平淡而充實的生活。 |
381、蘭若是佛教用語,原意是清淨之地。這裡是一句話: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中,那個安靜的寺廟就像一片蘭若,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尋找內心平靜的地方。 |
382、塔婆在佛教寺廟中矗立著,它的影子在夕陽下拉得很長,給人一種莊重而神秘的感覺。 |
383、佛螺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它的螺旋形狀像是佛教的法輪,給人一種寧靜和祥和的感覺。 |
384、楞嚴會是一場莊重的佛教法會,就像一顆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夜空,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和安慰。 |
385、阿耨達池是佛教中的一個概念,代表著最高的涅槃境界。這裡是一個造句的例子:修行者經過多年的苦修,終於達到了阿耨達池的境界,他的心中充滿了寧靜和平和。 |
386、目連是一位佛教菩薩,他的故事充滿了慈悲和智慧。這是我為他創作的一句話:“在靜謐的夜晚,目連菩薩在月光下靜靜地冥想,他的眼神深邃而寧靜,彷彿能看透世間的一切煩惱。” |
387、在寺廟的一角,我看到了一位功德主,他正虔誠地點燃香燭,為世界的和平祈禱。他的臉上洋溢著慈悲和喜悅,彷彿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在積累著無盡的功德。他的存在,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佛教的力量和魅力。 |
388、在那座古老的寺廟裡,我見到了一位高僧,他的眼神充滿了慈悲和智慧,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見德之心。他的言行舉止都充滿了善良和愛心,讓我對佛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這就是我對"見德"的理解和體驗。 |
389、在古老的寺廟裡,僧人們圍坐在一起,講述著佛教的宗旨,他們的聲音寧靜而深沉,像是一股清流在心中流淌。 |
390、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教中的一句經文,提醒我們要看破世間的一切法,不執著於世俗的慾望和煩惱。 |
391、僧伽彼在古老的佛教寺廟中靜靜地誦讀經文,他的聲音如同晨曦中的鳥鳴,給人帶來寧靜和平靜。 |
392、五比丘在佛教寺廟裡靜靜地誦經,他們的聲音和諧而寧靜,給人一種深深的安寧感。 |
393、在古老的廟宇裡,僧人們正在密謀一場大型的佛教活動,希望能引導更多的人走向內心的寧靜。 |
394、南山寺座落在山腳下,古木參天,綠草如茵。遊人在此,可以遠離塵囂,靜心領略佛教的寧靜與深遠。 |
395、在佛教的寺廟裡,我看到了四部眾——僧、尼、居士、和尚,他們在靜謐的環境中修行,表現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 |
396、在古老的佛教寺廟中,我看到了一尊莊嚴肅穆的須彌座,它承載著無數信徒的虔誠與期望。 |
397、在寧靜的寺廟中,一位佛教徒正在虔誠地向佛像獻上香火,他的臉上洋溢著寧靜和喜悅。 |
398、祥輪在古老的佛教藝術中象徵著和平與繁榮,就像一道彩虹在天空中綻放,給人帶來無盡的希望和歡樂。 |
399、在古老的寺廟裡,僧人們在靜謐的夜晚舉行了一場莊重的傳戒儀式,將佛教的教義和戒律傳遞給新的弟子。 |
400、僧自恣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那天,我看到一群僧人在寺廟裡舉行莊重的儀式,他們的臉上充滿了寧靜和喜悅。他們在互相懺悔,互相鼓勵,互相學習,互相提醒,使得整個寺廟充滿了和諧與愛的氣息。這個場景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佛教的魅力和力量。 |
401、在古老的寺廟裡,僧綱的存在就像一座燈塔,引導著眾僧人遵循佛教的教義和戒律,走向內心的寧靜和智慧。 |
402、在古老的佛教寺廟裡,一位僧人正用羯磨敲出悠揚的音符,那聲音彷彿能穿透塵世的喧囂,帶人們走向內心的寧靜。 |
403、在古老的佛教寺廟中,我聽到了一位僧人深沉的聲音:“唯識,即一切皆為心所造,世間萬物皆源於心。” |
404、在古老的書店裡,我發現了一本封面破舊的《倒頭經》。這本書的內容深奧,讓我對佛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
405、阿闍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詞彙,它在句子中的應用可以是這樣的:在那座寧靜的寺廟裡,僧人們在阿闍梨樹下誦讀經文,那種神聖的氣氛讓人心生敬畏。 |
406、和尚稻在田野中矗立,它們的金黃色稻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就像是佛教僧侶的頭頂上的光環。 |
407、無垢衣在佛教中象徵著純潔無暇,就像一位僧人身著無垢衣,靜坐在蓮花池邊,心無雜念,只有對世界的深深慈悲。 |
408、在古老的寺廟裡,一位遊客對著和尚罵賊禿,然而和尚卻平靜地微笑,他的寧靜和包容讓人深深感受到佛教的寬恕之心。 |
409、阿闍黎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它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靜謐的寺廟裡,僧人們坐在佛像前,默默地進行阿闍黎修行,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安詳和喜悅,彷彿已經超越了塵世的紛擾。 |
410、在古老的佛教寺廟中,我看到了六印,它們分別代表著六種不同的智慧和力量,給人以深深的啟示和感動。 |
411、這座古老的寺廟十相具足,每一處都充滿了歷史的痕跡和佛教的智慧。 |
412、維摩丈室是一個古老的佛教寺廟,它的鐘聲在清晨的霧氣中迴盪,給人一種寧靜和祥和的感覺。? |
413、王舍城是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它的寧靜和神秘吸引了無數的朝聖者和遊客。 |
414、阿闍黎是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式,它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靜謐的寺廟中,一位僧人正在進行阿闍黎修行,他的心靈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淨化和提升。 |
415、毗燮是佛教中的火神,他的光芒照亮了整個宇宙,就像太陽照亮了大地。 |
416、在寺廟的靜謐中,我看到了一位僧人在誦讀經文,他的口中傳出的“戒殺”二字,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佛教的慈悲與和平。 |
417、在古老的書店裡,我找到了一本名為《五位百法》的書,它詳細地解釋瞭如何透過五種方法來理解和實踐佛教的百種法則。 |
418、寅嚴大師在佛教界的影響力無人能及,他的講解深入淺出,讓人對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
419、在古老的雍和宮,我看到了一位僧人正在蹈雍,他的動作莊重而神聖,讓人感受到了佛教的深沉與寧靜。 |
420、在古老的寺廟裡,僧人們圍坐在一起,講述著佛教的宗旨和教義,他們的聲音在靜謐的夜晚裡迴盪,給人以寧靜和平靜。 |
421、在古老的佛教寺廟中,我看到一顆佛果靜靜地掛在枝頭,彷彿在訴說著千年的禪意和寧靜。 |
422、阿育帝在他的王國裡實施了佛教的教誨,使得人民生活在和平與繁榮之中。 |
423、牛首阿旁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廟,它靜靜地坐落在山腳下,被綠色的樹木環繞,給人一種寧靜和祥和的感覺。當你走進寺廟,你會被那種深深的歷史感所吸引,彷彿可以聽到古人的佛號和誦經聲。這裡的每一石、每一木、每一塵,都充滿了故事和傳說,讓人不禁想要更深入地瞭解這個神秘的地方。當你站在寺廟的最高點,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巒和田野,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人心曠神怡。這就是牛首阿旁,一個充滿神秘和魅力的地方。 |
424、須菩提在佛教經文中,常常出現在一片寧靜的蓮花池旁,他靜靜地聽著佛陀的教誨,心中充滿了智慧和悟性。 |
425、無上菩提,是佛教中最高的智慧境界。這裡有一句話可以描述它:“在繁華的世界中,我尋找無上菩提的道路,就像一隻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
426、在古老的寺廟前,一顆巨大的展輪樹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它的枝葉繁茂,彷彿在向世人展示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
427、毗盧帽是佛教中的一種神聖的象徵,就像一位僧人在寺廟的庭院裡,頭戴毗盧帽,靜靜地誦讀經文,給人一種寧靜和祥和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