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治療系列
1急慢性咽炎的主要症狀及治療:
症狀:急性起病是咽部乾燥,灼熱,疼痛,吞嚥時疼痛加重,嚴重時伴有發熱,頭痛,食慾不振和四肢痠痛等。
慢性起病是咽部異物感,發癢,灼熱,乾燥,微痛等分泌物或多或少,但粘稠常引起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清除分泌物時可引起噁心,空咽時堵塞感,頸部發緊。咽部間或有固定位置的疼痛,有時表現為咽部有貼樹葉感,蟲爬感,搔癢感,細棍帶窗感,痰粘著感或成小球樣在咽部上下活動,全身伴有精神憂鬱,生疑,啖氣,失眠。
治療:
(1)西醫無特效治療方法。
(2)中醫治療:首選吹喉散區域性噴藥,每天兩次。
(3)內服中藥:
a:涼血活血清咽利喉
處方咽炎一號(元參生地丹皮知母黃芪穿山甲川貝)等二十多味。
b:疏肝和胃清利咽喉
處方咽炎二號(白朮雲岑陳皮半夏紫蘇穿山甲貝母)等二十多味
適應於咽部有異物感,輕則如有痰團或小樹葉,重則如有痰阻塞葉之不出咽之不下嚥喉不痛但有時發緊,飲食吞嚥順利胸悶氣短甚至胃脘痞悶夜間咽喉乾燥舌苔薄白。
c:針刺或射頻治療。
d:預防與鍛鍊身體。
注意衣食起居增強抗病能力戒菸酒忌辛辣節房欲少冷飲避粉塵。
治療鼻咽齲齒慢性扁桃體炎等養成每日大便一次本病預防良好。2急性喉炎:
是喉粘膜的急性炎為常見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之一,常繼發於急性鼻炎、急性咽炎,男性發病率較高,發生於兒童則病情多較嚴重,此病多發於冬季、春季。
病因:
感染:一般認為多發於傷風感冒後,先有病毒入侵,繼發細菌感染,常見細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流感桿菌,卡他球菌等。
職業因素:過多吸入生產性粉塵,有害氣體(如氯、氨、硫酸、硝酸、毒氣、煙燻等),亦可引起喉部粘膜的急性炎症。使用嗓音較多的教師、演員、售票員等,如發聲不當或使用聲帶過度,聲帶急性炎症的發病率較高。
外傷:異物、檢查器械的損傷喉部粘膜,也可繼發急性喉炎。
菸酒過度、受涼、疲勞致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易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急性喉炎多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也可為急性鼻炎或急性咽炎的下行感染。故多有鼻部及咽部的炎性症狀。起病時有發熱,畏寒及全身不適等。
聲嘶:是急性喉炎的主要症狀,輕者發音時音質失去園潤、清亮,音調變低、變粗,重者發聲嘶啞,嚴重者只能作耳語,甚至完全失音。
喉痛:患者感喉部不適,乾燥,異物感,喉部及氣管前有疼痛,發聲時喉痛加重,但不妨礙吞嚥。
咳嗽多痰:因喉粘膜發炎時分泌物增多,常有咳嗽,初起時乾咳,至晚期則有粘膿性分泌物,因較稠厚,常不易咳出,粘附於聲帶表面而加重聲嘶。
檢查:
間接喉鏡下可見喉部粘膜瀰漫性充血、腫脹,聲帶亦呈紅色,有時可見聲帶有粘膜下出血,聲帶邊緣因腫脹而變厚。兩端較窄呈梭形,發聲時不能閉緊,其表面常附有粘稠分泌物。室帶、杓會厭襞亦可顯著充血腫脹。
治療:
吹喉散:直接噴灑於聲帶,喉症部位,每日兩次。去腐生肌,消炎止疼,活血逐瘀,通經活絡,斂瘡排膿,化痰軟堅,行氣散結,鎮靜安神,止咳化痰,清熱解毒。去除刺激因素:戒除菸酒。注意聲帶適當休息,減少發聲,禁止大聲叫喊,糾正發音方法。積極治療鼻咽、下呼吸道感染,使呼吸道通暢減少鄰近器官病變的分泌物對喉部的刺激。3中醫治療口瘡:
口瘡,就是口內生瘡,也叫口腔潰瘍,邊緣色紅,中心是黃綠色的潰爛點,疼痛劇烈,流口水,常伴口臭、口乾、尿黃、大便乾結等症狀。輕的口瘡只潰爛一二處,重的口瘡可擴充套件到整個口腔,甚至引起發燒和全身不適。
中醫認為口腔潰瘍病因較複雜,與自身免疫機能低下、內分泌功能紊亂、遺傳因素、精神過度緊張、疲勞等有關。只要查明原因,對症下藥就有一定的療效,中醫分析複發性口腔潰瘍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血虛性口腔潰瘍:此病多發生在口唇、舌根、兩頰部,潰瘍面常呈灰白色,周圍輕微紅腫,此愈彼起,綿延不斷,愈後無痕跡,伴潰瘍處疼痛難忍及頭部疼痛,並頭痛牽拉眉稜骨疼痛,月經量增多,神疲乏力,心悸、夜寢不安等症狀,系由於身體血虛,加之月經週期血更虛甚,是因血不能濡養頭腦產生頭痛。透過中藥辯證施治可達到治癒目的。
二、肝火旺型口腔潰瘍:此型常好發生口唇、牙齦、舌尖及兩頰部,潰瘍呈黃白色,周圍紅腫,數量多時甚至融合成片,疼痛劇烈,同時可出現頭頂部痛、頭暈、目眩、易怒、口苦等症。屬人體素質肝陽偏亢,經行陰血下注衝住,使陰血虧虛而不能上抑肝陽而致頭痛及口腔潰瘍,平時注意加強降肝火,服龍膽瀉肝湯治療有痺益之效。
三、血瘀型口腔潰瘍:潰瘍面色澤呈淡灰白色,有發展快、癒合慢之特點。女性往往在月經前及月經期間,口腔粘膜中突然發生數枚潰瘍,區域性劇烈疼痛,頭痛位置固定不變,月經色呈紫黯,有瘀斑,如長期不治,易導致病情加重。在防治女性月經期口腔潰瘍過程中,還需要保持心情愉快,注意勞逸結合,堅持按療程服藥,避免過度疲勞,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新鮮飯菜,多飲水。治療過程中,以不吃辛、辣、發味類食品為上策。
有些複發性潰瘍與胃腸功能紊亂、某些營養缺乏、機休免疫力降低、口腔衛生不良或精神因素有關,治療可採取綜合性措施。除外敷、內服藥物外,還需要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勞累,多喝開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療:
吹喉散區域性用藥
內服中藥:清熱解毒中藥。4聲帶小結:
也稱聲帶結節,歌唱者小結,是慢性喉炎的一型,由炎性病1變形成。病因:多由長期用聲過度或用聲不當所至。常見於大班上課的教師,超過其自然音域而歌唱的高音歌唱家,病變位置多在聲帶膜部的中點,亦是發高音時聲帶振動部的中點位置。初起為粘膜下的小血腫,後經機化,逐漸發展成為小結。
臨床表現:早期時發高音破裂,亦稱發“毛”,用聲易疲勞而不持久,發低音無變化以後逐漸加重,由多數音破裂(沙)而明顯漏氣(啞)。聲嘶亦從間歇性發展為持續性。
檢查:喉鏡檢查示聲帶前、中1/3的交點的遊離緣,二側對稱性突起,早期如紅色柔軟的息肉樣變,並有水腫。病程長者,呈蒼白小突起,半透明,表面光滑,基部可見少數小血管,發音時兩側小結相貼而妨礙聲帶閉合。
5喉息肉:
常發生於一側聲帶的前中1/3處的邊緣,稱為聲帶息肉,
病因:由於長期發聲不當,或始於一次強烈發聲之後,亦可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是喉部的慢性病變。
病理:初起時,在聲帶膜部的邊緣、上皮下的潛在間隙中,有組織液積聚,出現區域性水腫,血管擴張和出血,繼而逐漸呈蒼白水腫樣半透明玻璃樣變性或纖維增生,形成橢圓形或園形聲帶息肉,分侷限性和廣基性2型。
臨床表現:主要是聲嘶,其程度視息肉大小和型別而異。小的侷限性息肉僅有輕微的聲音改變,基底廣的息肉聲嘶較重,音調低沉而單調,不能唱歌,甚至失音。大息肉可致喉鳴和呼吸困難。
檢查:喉鏡檢查,侷限性聲帶息肉多在一側聲帶的前中1/3部,基底小而有蒂,半透明淡紅色或黃白色園形或橢圓形腫物,自聲帶邊緣長出,可隨呼吸上下活動。有時可懸於聲門下在呼氣時才窺見。廣基型可見基底寬廣的半透明灰白色或淡紅色腫塊,常發於一側,兩側均有者少見。6慢性扁桃體炎:
慢性扁桃體炎多由急性扁桃體炎反覆發作或因隱窩內引流不暢、窩內細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變成慢性炎症,患急性傳染病(如猩紅熱、麻疹、流感、白喉等)後可引起慢性病變。鼻腔及鼻竇感染,也能伴發本病。本病的發生機理,尚未清楚,下列二種解釋為目前較為普遍的論點。
(一)、由於反覆急性發作,機體抵抗力減弱,即是免疫反應下降,形成慢性病變。
(二)、出現自身變態反應,
臨床表現:本病的特點是常駐有急性發作史,而平時多無明顯自覺症狀,患者有時訴咽內發乾、發癢、異物感、刺激性咳嗽、口臭等輕微症狀,如扁桃體過度肥大,可能出現呼吸、吞嚥、或語言共鳴的障礙,由於經常嚥下炎性分泌物,刺激胃腸,或隱窩內細菌、毒素等被吸收引起全身反應。導致消化不良,頭痛、乏力、低熱等。檢查:扁桃體和舌顎弓呈慢性充血,隱窩口可見黃白色乾酪樣點狀物,這些點狀物有時需用壓舌板擠壓舌顎弓才能自窩內排出,扁桃體大小不定,兒童、青年多屬增生者,扁桃體肥大,成人扁桃體多已縮小,但表面可見瘢痕,凹凸不平,與周圍組織常有粘連,患者下頜角淋巴結腫大。
併發症:人體可能受扁桃體隱窩內細菌和毒素的影響,發生變態反應,產生各種併發症,如風溼性關節炎、風溼熱、心臟病1、腎炎、長期低熱等。因此,慢性扁桃體炎常被指為全身感染“病灶”之一。至於如何把“病灶”和全身性疾病聯絡起來,目前尚無客觀確切的方法。
治療:中醫中藥
(一)吹喉散直接噴灑在扁桃體病變部位,每日兩次
(二)針刺排膿
(三)內服中藥
(1)風熱型: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2)痰熱型:清熱宣肺化痰利咽7急性扁桃體炎:
為顎扁桃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症,往往伴有程度不同與範圍不一的急性咽炎。是一種很常見的咽部疾病,中醫稱為“乳娥”。稱急性扁桃體炎為“爛乳娥”“喉娥風”。多發於兒童及青年,在季節更替、氣溫變化時容易發病。病因:受涼、潮溼、過度勞累、菸酒過度,有害氣體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有慢性病灶存在等。
臨床表現:分為二型
(一)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病變較輕,炎症僅限於表面粘膜,隱窩內及扁桃體實質無明顯炎症改變。其症狀與一般急性咽炎相似,有咽痛、低熱和其他輕度全身症狀。檢查時可見扁桃體及舌顎弓表面粘摸充血腫脹,扁桃體實質無顯著腫大,表面也無滲出物。(二)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炎症起始於隱窩,繼而進入扁桃體實質,使扁桃體明顯腫脹,重者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