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春天抗“溼”食療方

溼氣也能“作惡多端”
據周德生教授介紹,適當的溼氣是人類和萬物生存的必要條件,而溼氣過量,則會導致人體發生疾病。我們通常將這種引起人體產生疾病的過量溼氣稱之這“溼邪”。中醫溼病在西醫學中,可見於內、外、婦、兒各科臨床和人體各個系統的疾病。隨著全球暖溼氣流的影響,溼邪致病的廣泛性將更加凸顯出來。
通俗地講,溼氣對人體的損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病期長。中醫認為,溼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溼邪的病理特徵。風溼夾雜,侵犯肌膚,關節所形成的風溼痺症則往往反覆發作;二是損害脾胃。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溼,一旦脾陽為溼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合後,水液隨之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三是導致面板病變,由於溼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溼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溼性腳氣,帶下等症往往都與溼邪有關;四是呼吸系統疾病加重。可引起哮喘發作,上呼吸道感染等等。
家裡返潮,多曬被褥
近段星城的很多居民都發現有幾天自己家牆壁上沾滿了細小的水珠,鏡子上也是霧濛濛的,我們一般稱這種現象為“返潮”,春天室內返潮是因為入冬以後,室內牆壁和地板溫度逐日下降,開春後室內升溫速度比室外慢,當室外空氣突然劇烈升溫,而且十分潮溼時,吹入室內便在冷地面和牆壁上凝結成為小水珠,甚至形成流動水層。如早晨陰天,且過暖又有強勁的南風,當天就會出現返潮現象。
不過“返潮”以前似乎都是一些樓層低的房子的“專利”,高層的房子很少出現這樣的現象。可是據家住雨花區的小劉跟記者說,他們家住在10樓,還是一樣的返潮,而且十分厲害。周德生教授分析,可能是由於現在基本上都是精裝修,牆壁上塗上厚厚牆漆,地面也不是瓷磚就是木地板,吸潮能力比以前的石灰或者磚牆要差得多,空氣中溼氣一加重,全表現在“面子”上了。
空氣潮溼,衣物和食品也容易返潮,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黴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一定要重視防止溼邪的侵襲。專家介紹,在這樣的天氣,最好使用電爐、煤氣爐等加熱房間,儘量減少室內外溫差。或在室內放些吸溼性物質,目前比較經濟和理想的是生石灰(塊狀石灰)。返潮天氣,應關好門窗,減少湧入室內的水汽。返潮時,可用空調的除溼功能進行“脫水”。返潮天過後,一定要注意家中被褥和枕頭多晾曬,保持衣物乾燥。
春困也因“溼”
詩常曰“春眠不覺曉”,從純中醫的角度來說,春季天氣相對潮溼,空氣中含水量較大。當溼氣透過人的呼吸等途徑進入人體後,容易溼困脾胃,造成整個脾胃的運作失常,使人中氣不足。當溼濁上擾清竅時,會使人疲勞、乏力、頭暈和昏昏沉沉,這也是我們說的春困。
最容易春困或被春困影響較大的人通常體質差,尤其是有心腦血管方面疾病的人群,由於血管情況不佳,血液迴圈不良,大腦缺血、缺氧比較嚴重,春困起來的反應也就大而持續時間長。腦力勞動者,如辦公室的白領一族,也很容易受到春困的“騷擾”,這是需要特別重視的。
剛從冬天過來,很多辦公室還存在著一些思維定勢,如窗戶不敢大開、通風裝置也沒有開放等,讓空氣流通不暢,二氧化碳增多,大腦產生對氧氣的極度缺乏,這是原因之一。另外,長期坐在椅子上,雙腿下垂,肌肉鬆弛,血液得不到靜脈壓,便經常停滯在腳部,也會使腦缺血,一旦坐久了,血液迴圈功能還會削弱,更覺全身疲倦,睡意不知不覺就來侵襲了,頭腦像亂糟糟的糨糊一樣,根本無法提高工作效率。
“春困”主要與天氣、工作、飲食、睡眠、運動不和諧有關,“春困”提示人體出現了亞健康的訊號,需要引起重視。
去溼食療方
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氣更旺,傷及脾胃。此時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類、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由於春季肝氣旺、脾氣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氣不旺,四肢痠軟無力,所以還要補脾。藥補不如食補,補脾多吃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等。
1.食療法:
白鯽魚煲湯: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溼,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非常好。
田艾煲鯽魚:田艾30克,鯽魚250克,生薑10克,煲湯,不僅健脾去溼,還可以預防蠶豆病。
砂仁苡米淮山粥: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
2.外洗去溼醒脾法:
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溼、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補充糾錯